——百年來的大騙局:中共黨員上了大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14年8月1日以德國對俄國正式宣戰而爆發的,形成了以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為一方,俄國、英國、法國為另一方的兩大集團之間的世界性戰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產黨在德國、匈牙利發動的蘇維埃暴動都失敗了,為什麼列寧不到兩千人的赤衛隊向合法政府逼宮奪權的「十月革命」卻能得逞?
A、列寧是德國間諜
自蘇聯解體以來,秘密檔案紛紛解密,資料顯示,列寧不是一般的布爾什維克,而是德國間諜,所謂「十月革命」並不是社會革命,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是在西歐一小撮陰謀家和冒險家的情報機關幫助下,由德國代理人列寧和洛茨基所密謀組織、挑唆完成的一次政變。
在這次政變過程中,俄國人民只是作為歷史的玩偶,成了受「革命極端主義者」任意擺佈的存在。
2004年1月25日,曾任蘇共中央宣傳部長的雅科夫列夫宣稱:「從文件中早已得知,這(場革命)是德國總參謀部的行動……列寧通過加涅茨基得到資金,帕爾武斯是策劃者,這是歷史學家和所有人都知道的。
布爾什維克被德國黃金收買的最重要論據是著名的「西遜文件」。1918年,美國外交人員艾德加•西遜在彼得格勒以2.5萬美元得到這些文件,其中包含著有關德國總參謀部資助布爾什維克的情報以及德國方面對自己的「代理人」布爾什維克下達的指示。
1918年10月美國政府公布的檔案資料(史稱「西遜文獻」)和數年前由英國學者齊曼編纂的《俄國革命與德國:1915年至1918年的檔案資料》一書,以及莫爾希編纂的《俄國革命》一書,為世人提供了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為了實現奪取政權的目的,列寧曾大量接受德國官方的津貼。
從德皇政府的文件中,莫爾希找到了列寧單獨會晤一個名叫基斯庫拉的愛沙尼亞人之材料,此人在當時是一個半公開活動的德國高級間諜。莫爾希評注這份文件稱:「這兩人之間達致某種默契,因此在會晤後列寧立即獲得一筆巨款。」莫爾希還說:「列寧一開始就知道基斯庫拉的身份,因此把他當作自己與德方之間的媒人,從他手中獲取經費。」
布爾什維克與德國的皇權政府之間的合作,絕非個別情況,而是全面性的。瑞士社會民主黨領袖格林就是一名德國間諜,而列寧流亡瑞士期間,一直受格林庇護。
莫爾希提到列寧對談判締和的態度時說:「列寧已獲得德國人的諒解;他們把他送回俄國,使他奪取政權及促成停戰,德國資助他來達到這些目標。」
據監視列寧的瑞士特工記載:「1916年12月28日,列寧提著一個不大的行李箱走出蘇黎世的住所,我們跟隨他乘火車於上午10時來到首都伯爾尼。下車後他直接住進離火車站不遠的一個旅館,半個小時後,他走出旅館坐上一輛開往邊境小城福索祖爾斯方向的有軌電車。下車後,他邊走邊環顧四周,隨後走進德國駐當地的領事館大樓,此時是上午12時30分。直到第二天下午16時,列寧才走出領事館。大約4個小時後,他坐上了返回蘇黎世的火車。」
事後獲悉,列寧此次福索祖爾斯之行,是與德國駐瑞士伯爾尼特使馮•羅姆貝格伯爵會談,協商了兩套護送俄國革命黨人回國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從瑞士乘坐專列前往德國,再經過德軍佔領下的波蘭或經中立國瑞典進入俄國。鑒於俄國臨時政府向瑞士提出過引渡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人的要求,一旦瑞士不同意列寧等人出境的話,就採取第二套方案,由德軍總參謀部提供秘密車廂,借國際貨運專列將布爾什維克黨人運出瑞士,或者在德瑞界湖博登湖上準備好渡輪,將列寧等人接走。魯登道夫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從軍事角度來看,把列寧放回俄國是一個明智之舉。……只要俄國它不退出戰爭,我們就不能擺脫失敗的陰影,我們幫助宣揚赤色革命的俄國激進份子,就是幫助德國。」
B、 德皇批准「托爾計畫」
1917年3月下旬,德皇威廉二世正式批准了由德國外交部與總參謀部共同制訂的「托爾計畫」,並在計畫上批示:「以列寧為首的40餘名布爾什維克黨人對德國有利用價值,接受他們的申請。」俄國革命黨人被分為兩組,分批取道德國返回祖國。1917年4月9日,以列寧及其家人為首的第一批革命黨人從蘇黎世登上了德國專列。專列開出後不允許任何人上車,也不允許任何人下車,窗戶被用黑色亞麻布製作的窗簾遮得嚴嚴實實,車上乘務員也盡量保持沉默。幸運的是,瑞士政府並未進行任何阻攔,行程十分順利。
1917年4月17日,德國在斯德哥爾摩的情報機構頭目向柏林總部發出電報說:「列寧幸運的進入了俄國。他已完全按照我們意願行事。」
1917年7月4日,曾與列寧一起在國外工作的社會革命黨人班克拉托夫在媒體上指責列寧與德國「達成某種秘密協議」,並宣稱列寧、加米涅夫、科茲洛夫斯基都是「德國派往俄國的間諜」。這些人「要在德國的資金資助下推翻臨時政府的統治」。
當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堅決拒絕與德國單獨簽訂和約後,德皇政府即派專車秘密地把列寧等人從瑞士接到德國,再把他們安置在密閉的火車車廂中,經瑞典和芬蘭潛回俄國。列寧等人一回俄國即開始暴力行動,……
C、「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原來是一發禮花炮彈
根據俄國學者的證實,進攻冬宮的浩大場面,都是後來的藝術化編造,實際是一支不到兩千人的赤衛隊佔領了彼得格勒全市的戰略據點,部分武裝人員採取了逼宮行動,阿芙樂爾巡洋艦當時並沒有實彈炮擊,而是發射了一發禮花炮彈。政府武裝十分微弱,主張民主自由的臨時政府沒有任何抗拒就被赤衛隊逮捕了。十月革命不是人民的自發革命,而是布爾什維克武裝隊伍向二月革命建立的臨時政府「奪權」。在這一年11月間推翻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建立了共產帝國。
列寧想要顛覆俄國政府,而威廉二世皇帝則要取得在東線的勝利。解密的檔案證實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合作的規模。沒有德皇威廉二世,沒有他出錢出槍,擴大革命喉舌《真理報》的發行量,列寧的武裝政變絕無成功的可能;德意志帝國接連數年以千萬計的馬克和後勤援助支持了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人。沒有德國的支持,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就無法維持執政最關鍵的第一年(1917至1918),很可能也就沒有蘇聯的出現,沒有共產主義的崛起。德皇威廉二世用馬克、武器彈藥支持了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就是列寧所說:「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不受任何絕對的法規限制的,直接依靠暴力的政權」。
也就是《共產黨宣言》所包裝的撒旦主義八大綱領之一的沒有道德和人權的獨裁政權與專制社會。
D、德皇威廉達到戰略目標
第二年3月,蘇聯政府即與德國政府簽訂了布里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與德國單獨媾和。 苛刻的和約,不僅使俄國喪失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而且在被佔領區有佔全國煤炭開採量的90%,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此外,條約還規定,蘇維埃政府必須復員軍隊,包括剛剛組建的紅軍部隊。海軍應該駛進俄國的港口,在那裡停泊到締結普遍的和約或立即解除武裝。這是一個不平等的屈辱的條約。同年8月27日,又在柏林簽訂蘇德間三個附加條約,規定蘇俄以各種形式賠款60億馬克。1918年3月29日在《布列斯特和約》生效。
E、列寧從德國得到多少噸黃金?
1918年10月美國政府公布的檔案資料(史稱「西遜文獻」)和數年前由英國學者齊曼編纂的《俄國革命與德國:1915年至1918年的檔案資料》一書,以及莫爾希編纂的《俄國革命》一書,為世人提供了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為了實現奪取政權的目的,列寧曾大量接受德國官方的津貼。
書中介紹,德國撥出5000萬金馬克(約合9噸多黃金)。書中還詳細描述這些錢如何分批交到俄國革命者手中。4月8日,德國總參謀部向威廉皇帝報告稱:「列寧順利回到俄國。他幹的確如我們所願」。
據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現任俄羅斯東正教大學宗教研究室主任德烈•鮑裡索維奇•祖波夫主編的《二十世紀俄國史(1894—2007)》一書介紹,列寧從德國威廉皇帝那裡得來的「革命經費」不是一筆小數目。該書作者引用一些學者據德國外交部公布的檔案詳細敘述德國威廉皇帝的計謀:設法從俄國內部尋找代理人,利用這隻別動隊,從俄國內部瓦解沙皇的力量。列寧從1915年開始得到德國當局資助在俄國進行革命活動,實際上充當了德國的秘密代理人。
書中還提到沙皇秘密警察頭子奧克拉納派遣線人滲入各革命組織;滲進布爾什維克的沙皇特工人員是阿齊夫及馬連諾斯基,他們是在直接賄賂列寧之後被接納為革命「同志」的。
莫爾希在書中提到,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及初期,日本曾津貼俄國的許多反對黨派,列寧當時尚是無名小卒,但他也不肯放過機會去分得一杯羹。書中還提到,列寧在領導布爾什維克的初期,以籌措黨的經費為名,在國內指揮了幾次銀行劫案,但贓款中有很大一部分被他自己揮霍了。後來他又訂立了幾條「黨員守則」,規定凡參加行劫者不得過問所得款項的數額及用途,因此他得以把「公款」順溜地轉入自己的腰包。
參考資料:
《20世紀俄國史〈1894---2007〉》
莫希爾《俄國革命》
2007年德國《明鏡週刊》第50期:《德皇陛下的革命家》(RevolutionaerseinerMajestaet)
齊曼《俄國革命與德國:1915年---1918年檔案》
1918年10月美國政府公布的檔案《西遜文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