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孫思邈何以壽長百歲(圖)

 2012-09-29 13: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被後人譽為「藥王」的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壽長141歲。另有記載,孫其實活了102歲。無論據何種記載,孫思邈壽長百年,確是事實。

在科學還不發達的古代,孫思邈何以長壽,很值得探究。筆者查閱有關「藥王」的多種記載,很有啟發。孫思邈生於陝西耀縣農村,那裡山巒重疊,屬黃土高原地區,當地時常缺水。孫幼年體弱多病,飽嘗疾病折磨,因常年求醫吃藥,其務農的雙親不堪負擔,這讓幼年的孫思邈產生長大行醫的念頭。

孫思邈7歲入學,聰明過人,他勤奮好學,日誦千餘言。據《舊唐書》載,西魏大臣獨孤信對孫思邈十分器重,稱其為「聖童」。孫思邈18歲時立志學醫,20歲時已讀儒、道、佛各種經典,隋文帝召他做國子博士,孫辭謝。唐初,魏徵奉修五代隋史,曾多次向孫思邈核對史實,可見孫以博學多識而聞名於世。唐太宗求賢如渴,召其入京,當時孫思邈已過中年,但面容、氣色、形態彷彿少年人,李世民見之大喜,又深為感嘆,賜其官職,孫思邈謝絕。唐高宗即位,也聞其名,賜其諫議大夫,孫思邈仍未允。孫思邈當時隱居在太白山、終南山一帶,在湖光山色叢林中遍閱歷代名醫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葛洪的醫學典籍,並兩次入川採集藥草,專治疑難雜症,許多病危患者經他妙手調理,居然化險為夷。孫思邈交友廣泛,詩人盧照鄰、文學家兼醫學家孟詵、書法家宋令文、大臣謝季卿與醫林二兄弟甄權、甄立言皆與他時常切磋交往,這些人還拜長者孫思邈為師,孫思邈則時常有妙論發表於席間,令眾人茅塞頓開。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這是孫思邈對「良醫」的標準。他認為,行醫者膽子要大,但在診病與治療時需十分小心;他還認為,醫生對症下藥要靈活多變,不同的病症,不能拘泥於同一醫法。作為醫生要心胸開闊,行事堂堂正正。貪婪與私利是行醫者之大忌。這也是孫思邈一生處世之規範。

由此可見,孫思邈為何屢次拒絕入仕當官,他認為官場坎坷而風險太大,人入仕途易生貪慾之念,耗費精力而求名利,實在無益於健康。故孫思邈雖先天不足,但其後天調適與加強鍛練,創造了一套簡易的養生之法,至90歲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他在百歲之後曾勉強接受「承務郎」一職,因他為了閱讀宮內珍藏的醫學文獻,當他蒐集完資料又告老辭官還鄉,隱居於陝西耀縣的五臺山中,完成了醫學名著《千金巽方》。

《千金巽方》共30卷,是對孫思邈30年前撰寫的《千金要方》的補充與學術經驗的總結。他不僅收錄與驗證了許多古代藥方,而且還新增了許多藥方與病例。更令人敬佩的是孫思邈的醫德,他對某些醫家秘守驗方,不許弟子泄漏一方一法,頗為反感。孫思邈率先將大量驗方、秘方公之於眾。他對一些醫家給病人看病時自我吹噓誇耀,或詆毀別的醫家來抬高自己,或治好一病,就四處宣揚,唯恐天下人不知,這種「昂首戴面」、把眼睛長在頭頂上的浮誇之風,他很鄙視。正因孫思邈為人低調,虛心學習,他的醫術才能出神入化。我以為這也是其長壽的根本原因。

孫思邈臨終前,囑其家人將其薄葬,不須殺牛羊來舉行祭祀活動。但他「功在生民,則民祀之」,他隱居的五臺山被稱為「藥王山」,「簫鼓年年拜藥王」,已成為今天當地人的一種習俗。
 

来源:新民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