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Getty Images
《西遊記》可說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奇幻故事,即使沒有看過原著,也曾從地方戲曲或說唱故事中耳聞目睹其中一些著名的章節,如孫悟空大鬧天宮、火焰山、金角銀角等。不過,多數人並不知道,這部大家耳熟能詳的小說裡,隱藏不少有趣的小秘密。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論三藏
明吳承恩據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並參考話本和有關神話傳說寫成《西遊記》。小說中的唐三藏,是個耳根子軟、聽信讒言,總是傷害最盡心保護他的大弟子悟空,做錯事也不太反省的糊塗和尚。如此軟弱的形象其實是作者為用來諷刺當時朝廷顢頇的結果。而其他作品中的唐僧可不是這樣的人物。
據宋書《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入大梵天王宮第三》記載,唐僧玄奘一行人往西天取經,猴行者告訴唐僧自己的年齡是「九度見黃河清」,唐僧深感有趣,便問他:「汝若是九度見黃河清,曾知天上、地府事否?」行者答曰:「何有不知。」唐僧又問:「天上今日有甚事?」行者回說:「今日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水晶宮設齋。」於是,唐僧便請求以猴行者之法力,來到天上。
此時梵天大王感到一陣凡人之氣,得知是唐僧來到,便請他上沉香座。有羅漢問他:「今日謝師入宮。師善講經否?」玄奘答:「是經講得,無經不講。」於是在羅漢的要求下,唐僧講了一段法華經,講的是「如瓶注水,大開玄妙」。當齋宴結束,唐僧一行人要離去時,羅漢告訴他:「師曾兩回往西天取經,為佛法未全,常被深沙神作孽,損害性命。今日幸赴此宮,可近前告知天王,乞示佛法前去,免得多難。」說完,便賜予隱形帽、金鐶錫杖、缽盂三樣法寶,並告訴他,若在取經路上遇得魔難處,只要「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
擁有三樣法寶的唐僧,在後來的八十一難中都運用智慧與法器的神力通過,最後取得經典。而本文中的「猴行者」即為孫悟空之前身,相較之下戲分就少了許多。
悟空、悟能、悟淨的法號玄機
唐僧取經,隨行的三位徒弟,法號各為「悟空」、「悟能」、「悟淨」,皆有其深奧的含意。
大弟子「悟空」於三位弟子中境界最高。佛家講空、道家講無,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執著,返本歸真;再者,人常說「心猿意馬」,意指猿心難以管束,瞧那悟空總是一個觔斗翻了十萬八千里,不正是暗喻?若能將猿心收住,悟得空境,實乃難得修行。
二弟子「悟能」,此「能」所指的是一些法術、特異功能等能力。豬悟能雖然無法達到最高境界的七十二變,也有個三十六變化,可見其道行不淺,只因為慾望太多,沒能提升上去。
三弟子「悟淨」,意指修行尚淺,只能求得清淨心,因此在表現上也不甚起眼,在讀者的印象中也只是個老實人。
除了悟空之外,悟能、悟淨的法號皆由觀音菩薩所取。法號的用意是希望能夠作為修行的目標,卻也指出了他們所能達到的境界。而三藏法師後又為二弟子悟能取法號「八戒」,其中含意值得一提。
豬八戒是哪八戒?
話說天庭中統領十萬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帥,由於蟠桃會上喝酒醉後調戲月宮仙女嫦娥,因此被貶下凡,卻投錯胎變成豬妖怪。日後受到菩薩指點,取了法號悟能,與唐僧一行人上西天取經。
正因這般過往,加上他在凡間縱欲的表現,三藏法師認為豬悟能幹心太重,不止悟能,更該守戒,於是又取法號為「八戒」。八戒即八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華鬘瓔珞、不習歌舞伎樂。
八條戒律的目的,就是要戒去世間各種勾人慾望的執著心,藉此純淨思想,達到身、口、意的修行。不過故事中,這些戒律豬八戒也犯了不少,因此最後上西天時也只能封為淨壇使者,並不算很高的果位。
孫悟空可能是舶來品?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的靈魂人物,其形象起源也一直受到許多文史學者的關注與研究。早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便有猴行者的身影,也有不少古蹟或古字畫中都有記錄,但都無法明確證明起源出處。
在眾多說法中,最有趣的應該是胡適的「外來品」論點。他曾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中國神話中的水怪)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胡適之所以有此看法,主要是他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隻名為哈奴曼的神猴,和悟空的形象與能力有幾番相似之故。
印度神話中的白色神猴哈奴曼,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不但機智勇敢,還可頂天立地、法力高強。在神話中,大神毗濕奴化身的羅摩,其妻子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因助猴王須羯哩婆取得王位,猴王為報恩情便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奪回愛妻。哈奴曼展現神通、騰雲駕霧、火燒魔宮、戰羅剎、殺巨人妖女,最後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
哈奴曼在神話中展現的廣大神通,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有幾分相似,不管是騰雲駕霧還是變大縮小的能力,都容易讓人將兩者聯想在一起,也難怪會有此推測了。
以上所述只是《西遊記》小知識的冰山一角,有興趣瞭解的讀者朋友們,不妨去找找其他考據文獻,相信可以發現《西遊記》另一種全新的面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