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呈加速擴散趨勢,這種趨勢跟整體經濟形勢下行有莫大關係,除了地方債務以外,企業應付賬款壞賬加重,企業間三角債成為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中國企業整體利潤率連續10個月下降,特別是一些大型國企和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回收和資金回籠困難,而一直以來,銀行體系對大型國有企業和工業企業貸款規模又特別巨大,這成為不良貸款雙升主因。
但如果從表面數據來看,不良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並不高,甚至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的不良貸款率都在可控範圍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現在中國很大部分的不良貸款是隱性的,不是從賬面上能夠看到的,比如城投債的問題,很多都沒有反映到不良貸款率上,又如企業之間的隱性擔保和地方政府對於企業的隱性擔保,也反映不到不良貸款率上,如果把這些算在內的話,我們真實的不良貸款率未必就是現在看到的數據。
特別是影子銀行和地方融資平臺,如果全口徑的不良貸款率包含在內的話,要比現在的數據高很多。其實,我們在2011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就接近1%,到今年其實也沒有上升得特別快。
但現在為什麼說不良貸款率擴散呢?筆者認為很大部分原因是實體經濟利潤率大幅下滑,出現了大面積經營困難,而不僅僅是因為銀行控制風險不力的原因。
平心而論,對於履行《巴塞爾協議》,中國銀行業是比較積極的,所以從撥備指標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銀行的准財政性質,類似於西方國家的債務貨幣化,如果未來銀行不能保證它的貸款安全,也會出現銀行充當准財政職能的陷阱,這會是很大的問題。這樣不但會使M2佔比越來越高,而且不良貸款率和債務風險也會越來越高,因為槓桿率太高了。
儘管現在銀行的撥備率和存貸比,能夠覆蓋不良資產反彈的風險,但只是短期能覆蓋,從長期來說,未來中國要淘汰大量落後產能,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可能很多企業會出現重大經營危機或轉型危機。
對於金融業來說也是一樣,金融一方面要形成自身業務的突破,另一方面要為實體經濟轉型提供服務。如果轉型不過來,就很難跟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那麼也就不能提供相應的服務,這是銀行目前要考慮的問題。
雖然短期內有一定的壟斷保護,但是未來由國有銀行壟斷的二元結構一定會打破,由多元化的金融所取代。
現在的影子銀行,很多人都從風險的角度去解讀,而筆者認為雖然是有風險,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了中國金融深化必然經歷的過程,未來中國由單一依靠銀行融資,會變得越來越多地依靠間接融資,包括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資本市場,也包括一些衍生品市場,影子銀行如果能創造更多的利潤、佔有更多的市場,就會對現有銀行形成非常大的衝擊。
對於影子銀行,我們目前還疏於監管,未來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創新,包括影子銀行的氾濫是重要課題。儘管現在M1、M2的指標沒有反彈太高,但實際上從社會融資總量來看,我們已經連續幾個月大規模的增長。
如果通過窄口徑的渠道來分析,現在中國的流動性並不那麼過剩,如果從更寬的口徑,包括社會融資總量、影子銀行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流動性是相當充裕的。
從國際上來說也是一樣,如果只看美國的基礎貨幣,包括三輪量化寬鬆之後,並沒有大幅增長,而美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靠的更多的是資本市場,大量的影子銀行,美國影子銀行已經創下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
所以如果按照傳統貨幣口徑M1、M2來衡量的話,可能風險並不大,也反映不出那麼大的流動性,但如果看虛擬和隱性的影子銀行的流動性,現在全球是相當大的,全球影子銀行的總規模已經達到了67萬億美元,超過了全球的GDP總額。
所以,不良貸款率只是反映在銀行層面,用撥備覆蓋沒有問題,中國銀行業的渠道監管已經比較謹慎、嚴格,但是看其他虛擬的渠道,國家是否能控制住,這是一個更大層面的問題。
現在全球面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流動性過度充裕,而實體經濟需求不足,釋放出來的流動性未能真正流到實體經濟當中去,這樣就產生虛擬經濟資產泡沫。
要解決虛擬過剩,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做大實體經濟的需求,流動性才能跟進,跟實體經濟的規模相匹配;另一方面要引導現有的流動性,真正流到實體經濟當中去,就要針對這些需求創造更多的金融產品,包括創立更多的金融機構。
比如現在中國的中小企業,儘管我們的流動性比較寬鬆,但是小企業還是感覺貸款困難,包括創新的企業和初創的企業,因為風險非常高,商業銀行出於風險規避或者惜貸的考慮,不可能把中長期貸款貸給他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