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09日訊】投資機構的研究顯示,中國企業和金融部門的總負債已佔到GDP的270%,在最近四年多時間內較快上升。負債率高企而整體需求疲弱使得風險積聚,中國經濟將經歷去槓桿化陣痛。
根據海通證券的測算,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是經濟整體槓桿率的進一步提升,總負債佔GDP的比重從200%上升到270%,其中企業部門負債與GDP之比接近120%,金融部門負債與GDP之比接近90%。
2008年中國新增融資總量僅為7萬億元,到2012年時已接近15.8萬億元。而2012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使得整體債務率繼續上升,M2與GDP之比也超過了200%。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經濟槓桿率高企主要在企業和金融兩個部門。企業部門的槓桿率過高表現為資產負債率上升和製造業產能過剩,而金融部門槓桿率過高表現為表外業務的爆髮式增長,而且缺乏足夠的監控,導致金融風險的上升。因而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企業、金融部門均需去槓桿。
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兩高一剩」行業,已被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列為防範金融風險的重點領域。據銀監會統計,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已達9.3萬億元,超過2012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1.5倍。如果加上通過債券、信託等渠道融資的債務規模,這一比例將會更高。
並且,這些貸款到期時間較為集中。截止2012年末,共有3.49萬億元貸款將在未來三年內到期,佔全部平臺貸款餘額的37.5%。
姜超認為,根據美國去槓桿的經驗,槓桿率下降有賴於四大因素:債務重組、低利率降低債務擴張、量寬抗通縮、就業市場轉型促增長。美國去槓桿的過程只用了三、四年的時間,而日本用了近20年,區別就在於美國允許企業違約、倒閉、重組,可以很快去除無效產能,日本卻有大量的殭屍企業存在。「如果中國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也沒有出現違約的話,這個過程也會拉得很長。」
在他看來,中國央行目前不會依靠進一步放鬆政策來降低利率,而是通過實現違約把過剩、低效需求排擠出去,資金成本自然就會降下來。前期國內資金成本顯著上升,表面看是源於資本流出、季末等因素,核心原因應是央行態度的改變,對表外風險更加重視,金融部門開始去槓桿。
他表示,在去槓桿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服務業,打破壟斷,促進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以此來實現就業的穩定。只有就業處於穩定狀態,宏觀當局去槓桿的決心才能堅持下去。
姜超提醒,去槓桿初期一定會有陣痛,最開始階段,企業債務成本是上升的,這個時候最痛苦。近期短期流動性收緊對經濟的衝擊不可忽視,銀行為改善自身流動性必然選擇收縮表內外信貸,這將導致企業貸款利率上升。他預計,明年一季度GDP有降至6%左右的可能。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