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IPO揭秘「錢荒」導火線真相
【看中國2013年12月18日訊】就像很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一樣,導致今年6月「錢荒」的導火索「光大銀行違約」傳聞仍然圍繞著眾多的謎團。然而,在中國光大銀行啟動今年香港最大IPO的同時,光大銀行首次主動「承認」,在今年6月「錢荒」前夜,他們的確在一筆價值65億元的同業貸款中違約,雖然在第二天光大銀行馬上償還了款項。
據WSJ報導:在其(光大銀行)敘述中,並沒有把延期支付稱為違約。光大銀行而是表示其無法「履行相應的義務」,並在24小時內結清了所有款項。但在(6月)「錢荒」的時候,市場對違約的擔憂是非常真切的,因為一家銀行對另一家銀行的貸款違約可能會使部分銀行家受驚而囤積現金。
根據光大銀行的招股書顯示,其兩家分行在無法「從某些交易對手的...同業存款承諾中獲得如期的收入」以後,發現它們已經資金短缺了。
被另一個金融機構拉入困境以後,光大銀行也無法償還其自身的債務。但光大銀行仍表示,總體來說其仍然有足夠的資金和流動性覆蓋這筆資金缺口的,但因為「分行疏忽地拖延了通知總部」,使光大銀行無法在當天市場關閉前進行干預。
光大銀行表示,那家本應該向光大銀行貸款的銀行已經同意,在第二天能全額交割資金。但招股書中並沒有提及光大銀行究竟向哪家銀行借錢。
究竟誰把光大銀行拉入困境?光大並沒有指出罪魁禍首。然而招股書中寫道:
為了保證充足的流動性儲備,我們的部分分行一般會在銀行間拆借市場從眾多地方性金融機構那裡獲取同業存款的承諾。
基於對中國銀行業的基本發展情況看來,這個結果毫不意外。因為股份制銀行在分行數量上的劣勢,使其難以大量吸收存款,而股份制銀行卻是最有活力發掘高回報收益渠道的銀行,而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貸存比要求更加劇了這種存款和貸款規模之間的矛盾。與股份制銀行相反,地方性金融機構,包括城商行和信用社在內的優勢在於發達的吸存網路,但又缺乏充足的投資機會。可以說,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小銀行間的同業拆借,或小銀行直接購買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其中最好的套利渠道。
然而,根據渣打銀行的估算,中國同業資產規模超過10萬億元,而作為6月錢荒導火線的65億元「違約」,導致了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飆升至30%的歷史高位,雖然無法確定央行是否在其中「推波助瀾」,但其中所蘊含的風險已經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