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網路圖片)
唐太宗禮賢下士,在歷史上是少有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曾有一位叫馬周的,因為才華,使得唐太宗為了見他,竟四派使者去催,比三顧茅廬還多了一次。
馬周,博州茌平人。貞觀五年,他到京師長安,在中郎將常何家裡做賓客。當時唐太宗要百官上書講政事得失,於是馬周替常何陳述了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讓常何上奏朝廷,每件事都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怎會有這樣的才能,便問常何,常何回答說:「這些並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我家裡的一位叫馬周的賓客提出來的。」
太宗當天就要召見馬周,馬周還沒有趕到,便派使者催促了四次。到謁見時,太宗同他談得很高興,便把他安置在門下省,授予監察御史的官職,後又升任中書舍人。馬周機敏善辯,長於陳奏,對事情瞭解得很清楚,所以講的話都符合實際。太宗曾說:「我對馬周只要一刻不見面,就很想念他。」貞觀十八年,馬週一直升遷到中書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東宮的官職。
他處理事情公平允當,很受當時人讚譽。後來又兼代吏部尚書職務。太宗曾對侍從的大臣說:「馬周看問題敏捷,辦事慎重週到。至於評論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來任用他所推薦的人,多數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盡忠誠,親近依附於我,我定要依靠他來共同地把政事辦好。」
大唐盛世,大概就是有了唐太宗這樣禮賢下士的君王;舉賢不求利的常何這樣的伯樂;還有才華橫溢公平正直的馬周這樣的好官。三者兼得,想不昌盛都不行。
原文: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於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百官上書言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餘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對曰:「此非臣所發意,乃臣家客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謁見,與語甚悅。令直門下省,授監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於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十八年,歷遷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職兼兩宮,處事平允,甚獲當時之譽。又以本官攝吏部尚書。太宗嘗謂侍臣曰:「周見事敏速,性甚慎至。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稱朕意。既寫忠誠,親附於朕,實藉此人,共康時政也。」(出自《貞觀政要》)
責任編輯: 雲天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