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5月25日訊】「隱形貧困人口」成為2018年第一個擊中年輕人的自我描述詞。瀏覽了那些盛行於票圈的名詞解釋,年輕人終於知道,在消費上放蕩不羈、外強中乾的,不是只有自己一個。
然而,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的「二大爺」和紡織廠的「芳芳」們卻對此不以為然:哼哼,這些哭窮的年輕人,都是沒有經歷過真窮的。
哭窮,到底是年輕人的新式矯情,還是他們看破現實後的吶喊?
「隱形貧困人口」是誰?
「隱形貧困人口」,多指那些風風光光消費,辛辛苦苦攢也攢不下來錢的年輕人。
我們歸納了一下,他們大概有這樣幾種類型。
第一類:自我滿足型
這類隱形貧困人口忙於工作,時間不多、精力有限,於是將消費作為一種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比如有錢就花,用買買買抵禦生活的乏味;比如購買高價保健品,彌補常年熬夜或缺乏運動帶來的健康危機;比如為了克服「無暇做飯只能吃地溝油」的窘境,在「吃飯」上毫不吝嗇。
牛油果已經過時了(Pixabay)
「平時工作忙得根本沒時間網購,錢都花在吃上了。
貴是因為要吃的健康,靠譜的輕食沒有低於50的。牛油果已經過時了,主要是看有沒有羽衣甘藍和藜麥。
也不是沒想過吃的家常一些,可一想到我工作這麼累週末還加班,再不吃好喝好也太慘了。」
——新世相《你這麼能花錢,一定很窮吧|隱形貧困人口都把錢花哪了》
賺了錢如果不花掉,那真是對不起加的那些班,花錢讓自己吃得好、身體好、不孤單,都是最基本的,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第二類:打腫臉充胖子型
許多年輕人對老一輩的面子消費嗤之以鼻,自己卻不能逃脫為虛榮心買單的命運。
才入職一週,媒體人範範的消費水平被強行拉高。「如果不背個好包上班,不瞭解幾個名牌,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進入同事的話題。」
「每次聚餐,同事們都帶著去那些人均200+的高端餐廳。久而久之,我也就習慣了,雖然我幾乎要入不敷出了,但是身邊的人都在這樣消費,比起窮,顯得寒磣更可怕。我不想讓自己變low。」
《北京女子圖鑒》中,外表光鮮亮麗的佳佳卻租住在沒有信號的地下室
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更不能被拆穿。
「週末愛請朋友去酒吧,職業買單。主要是忙到沒有別的花錢機會,這方面尤其不能示弱。不然他們還真以為我過得很慘了。」
——新世相《你這麼能花錢,一定很窮吧|隱形貧困人口都把錢花哪了》
假裝生活,成為讓自己體面的必備技能。為了保持自己的階級特徵,就算私底下再窮,也要用看得見的高消費來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樣子,隱形貧困人口不能輸。
第三類:騎虎難下型
消費慾望就像脂肪,長起來容易,減下去難。
比如,住過好的出租房,就再難回到簡陋的那種屋子裡湊合。
「晚上能遠遠看到亮著燈的望京SOHO。瞬間再也不想住回窗外有鐵柵欄的老小區了。
我不覺得自己在追求過分的慾望。加班完回到家,在合租臥室盯著鐵柵欄聽運輸車轟隆隆,和放著音樂坐在有夜景的落地窗前,真的無法相比。」
——新世相《你這麼能花錢,一定很窮吧|隱形貧困人口都把錢花哪了》
再比如,在敞亮的頂層健身房裡體驗過,就再也跑不回那地下健身會所的跑步機。
「真不是多愛健身的人,腹肌到今天還是一團,就是對健身房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現在逃離地下室,一邊跑步一邊面對整座城市夜景,終於找到了一點美劇男主角的感覺。」
——新世相《你這麼能花錢,一定很窮吧|隱形貧困人口都把錢花哪了》
工資增長的速度比不上商品的更新速度,也比不上慾望膨脹的速度。層出不窮的消費項目與營銷廣告刺激著你,強行拉高你的消費段位,這足以讓你沉溺在一種富裕的錯覺裡,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吊在了赤字的邊緣。
《馬男波傑克》截圖
選擇「隱形」的原因各自不同,而貧困的感受卻是人人相似。實際上一邊花錢一邊哭窮的,可不止中國的青年。
聽說全世界的年輕人在哭窮?
這些年,從臺灣的「月光族」、日本的「隱蔽人士」,到英國的「尼特族」,全世界的年輕人,似乎都過得不太好。他們雖然都算不上赤貧,但卻各有各的窮法,當然也各有各的套路。
臺灣:花光用光的月光族
「月光族」最早出現在十幾年前的臺灣,他們是一群年輕的中產階層,摒棄了父輩謹慎的消費方式,本著花光用光的原則,熱衷提前消費,他們的銀行賬戶月底通產所剩無幾,因此號稱「月光族」。
「月光族」自從出現,就因其「離經叛道」的消費觀念轟動一時,流行開去,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臺灣的年輕人。一項新發布的調查顯示,臺灣39歲以下青年勞工中,33%自認為是「月光族」,47.9%背有負債。
在大陸,「月光」的消費模式催生了人人貸等小型借貸平臺,他們手續簡單、借貸方便,卻極容易讓人越陷越深。圖片來源:人人貸官網
如果說十幾年前的「月光族」還帶著及時行樂的浪漫瀟灑,而今他們則幾乎只剩下入不敷出的辛酸無奈了。據調查,到2018年,63.3%的月光族自認為是貧窮階級,44.2%表示無生育子女計畫,其中88.2%的人透露是由於經濟因素。
臺灣大型招聘網站「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總斌分析稱,月光族的大量湧現,意味著臺灣的年輕中產階級正在逐漸陷落。
英國:游手好閑的尼特族
當超前消費的觀念掏空臺灣青年的錢包時,歐美的年輕人正在為他們的懶惰付出代價。
「尼特族」(全稱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它專指那些不升學、不工作也不願尋找工作的待業青年。尼特這個詞在英文中也往往會引發「沒有地位」這樣的負面聯想。
尼特族數量龐大,據統計,2013年,在英國18-24歲的青年中,有1/5無工作,倫敦有12萬尼特族,平均每4名青年中就有一人失業。
這一族群一定程度上是發達國家經濟停滯的產物。當經濟發展不如預期,高新職業迅速飽和,底薪高工時的工作大量增長。尼特族的年輕人既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又不願意從事太過辛勞的職業,於是就依附家人暫不就業,整日無所事事,給家庭帶來負擔。
不過,尼特族不少出身於家境良好的中產階層,在階層固化的歐美社會,他們光靠著父母的財產就能過得還不賴。
日本:宅是一切的繭居族
在日本的「繭居族」身上,個體與社會的疏離則以一種更為封閉的狀態體現出來,他們打從心裏抗拒人群,巴不得完全從社會蒸發。
據統計,在日本,生活著近百萬繭居族,他們大多在20〜49歲之間,平時幾乎足不出戶,嚴重者長達數年都是如此。不過,也仍有不少繭居人士會運用網際網路與外界互動。
多數繭居族來自中產家庭,他們通常被寄予很高的期望。然而,曠日持久的經濟停滯切斷了「高分數-好大學-好工作」的傳送帶,向上流動通道的阻塞讓這些年輕人揹負著巨大壓力,並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恥辱感」。「逃跑,只有逃跑的時候,我才是我自己」,一位繭居青年這樣說。
家境和社會環境不僅這些日本青年繭居的誘因,也是他們繭居的條件。父母在經濟泡沫時代積累下來的物質基礎,既賦予了他們對自由享樂的想像,也帶來了垮塌的可能。加籐博士說:「很多時候,日本父母無法狠心切斷孩子的經濟來源,儘管經濟不景氣,仍無限期的贍養他們。」
從日本到英國,全世界生於中產階層的年輕人彷彿都陷入了莫名的愁苦之中。他們總怨自己小姐身子丫鬟命,有中產的消費習慣、審美趣味、懶散習性和嬌貴身子,卻又不肯心甘情願地為此買單。一邊花錢、躺屍,街上竄、家裡蹲,一邊叫苦不迭,樂於給自己貼上「月光」、「尼特」、「繭居」、「隱形貧困」這樣的標籤,彷彿有天大的苦衷。這樣的哭窮,乍看就像一種新式矯情,實在是「窮」得有些理不直氣不壯。
但另一方面,這種哭窮背後也確有實實在在的難言之隱。停滯不前的經濟、斷裂的向上流動通道造成了社會地位的貶值,奪走了他們「本該擁有」的輕鬆生活。一定程度上,他們的花錢、啃老、躺屍不僅是「貧困」的原因,也是「貧困」的結果,是小資理想遭遇骨感現實後的破罐子破摔。
哭窮,新式矯情還是痛的領悟?
與高枕無憂的前輩們相比,這屆中產青年大概是最名不副實的一批。
「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019元,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
——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90後畢業生飯碗報告》
資料來源:百度文庫《90後年輕人生活壓力數據》
除了薪資低、就業市場不友好,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問題也已成了年輕人身上的幾座大山。
「工作三年了,和男朋友也打算結婚了,咬咬牙決定買房。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湊夠了首付,銀行貸款110萬,每月要還房貸7000多,還欠著親戚的外債18萬。和男朋友收入加起來才一萬四左右。男友工作不穩定,我在國企,效益下滑,單位有降薪趨勢。我覺得我們承擔的風險太高了,就像在走鋼絲,一不小心就會跌入深淵。」
——@天涯網友我是GZ小馬甲
新自由主義製造了一個充滿風險的社會。彈性制的工作之下,大量去技能化、靈活化的崗位被創造出來,卻讓每一個個體面臨低薪、工作高壓與生計的不穩定。曾經是公共福利的住房、醫療如今變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如果沒有足夠的財產,就很難輕鬆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中產也被深深捲入其中。
資料來源:百度文庫《90後年輕人生活壓力數據》
中產青年不僅被惡劣的工作條件榨干了時間、健康和生活質量,還被市場化奪去了未來生活的憧憬。當他們無力控制自己的生存境況,便執著起了飲食、健身、化妝品這些熟悉的生活方式,企圖通過日常生活中可控制、可預測的消費製造幻像,來對抗未來的不可預測和不可控。
在此背景下,消費主義激發的物慾讓這些青年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天天加班累垮了身體?至少還找得起私教進得起健身房呀;熬夜趕工總爆痘?前男友面膜包你嫩出水;天天吃地溝油外賣胃不好?還不快買兩個牛油果補補身子。
畢竟,沒有了健康和時間,錢就是他們僅存的資源;沒有了選擇生活的餘地,選擇「哪一種牌子的冰箱和洗衣機」就是他們僅剩的自由。
消費不僅從物質上彌補了貧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還給岌岌可危的中產階層帶來了他們稀缺的「位置感」。通過區分不同價格、不同品牌的商品,年輕人也在重新確認自己的品味、消費能力和階層地位。「高雅」消費品正是以這種方式,撫慰著他們那顆顫抖的小心臟。
然而,消費主義的美夢畢竟虛幻的。在吃喝玩樂上,年輕人花光了積蓄,只能通過更賣力的工作來填補虧空,而住房、婚姻和育兒依然遙不可及。花錢消愁愁更愁,越窮越買,越買越窮,他們最終陷入消費主義的怪圈一發不可收拾。
NHK記錄片《窮忙族》
而「隱形貧困人口」、「吃土」、「窮逼」這樣的詞彙恰恰用戲謔、自嘲的方式,表達了這些年輕人的難言之隱,這是一場群體性的自我澄清。總之,中產青年借消費給自己製造了一些幻覺,又用「哭窮」的方式來否定這些幻覺。在這個意義上,買買買不過是他們的自慰行為,而哭窮就是酸爽過後的空虛寂寞冷。
花今天的錢,哭明天的窮,有用嗎?
是的,風險社會的不安定感、未來的不可預測性都是真實的,不會因為哭窮而改變。認知到問題只是起點,更有意義的是關於改變的討論。
與其慾求不滿地哭窮,何不跳出自己的階層小圈子,發揮對「貧困」的同理心?中產青年不如去看看底層的人是如何活著的。為你送貨的快遞員、為你掃樓的保潔阿姨、生命垂危的塵肺病工人、流水線上的芳芳和壯壯,都在你無法想像的「貧困」中齟齬前行,根本無力「消費」,更無暇「哭窮」。去問問他們的薪資、家庭和吃穿住用行,你會窺探到一個社會階層的譜系,會發現你自己所擁有的,即使不像上流社會一樣多,但也絕不是理所當然。
你的窮,來自於財富分配的不均。全世界越來越多的財富集中在越來越少的人手裡,不論是底層還是中產,即使看到社會的財富在數字上的增加,卻感受不到實實在在的生活的富足。大多數的人要分比例極小的一份餅而造成的經濟緊張,並不是通過符號消費能夠解決的,這背後是社會的不公。
對於個人來說,只是哭窮、消費,卻不關心政治,只會助長資本的剝削,讓製造貧困的社會機器永動不休。要衝破逼仄的生存空間,應該打破「獨善其身」的觀念,走出政治冷漠,從關心身邊的世界開始。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尼特族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7%89%B9%E6%97%8F
2、維基百科:繭居族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B1%E8%94%BD%E4%BA%BA%E5%A3%AB
3、南都觀察:《年輕人何以成為「隱形貧困人口」》
4、看客insight:《「消失」的100萬日本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5、新世相:《你這麼能花錢,一定很窮吧|隱形貧困人口都把錢花哪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