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艮卦》曰:「艮其趾,無咎,利永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易經・艮卦》曰:「艮其趾,無咎,利永貞。」艮(讀埂),止。趾(讀止),腳。意思是說:「在腳步邁出之前,應該控制自己堅守正道,不入邪途,方能免災避害!並且有利於長久堅守正道,做個好人。」
人須堅守正道
《象辭》進一步解釋道:「艮其趾,未失正也。」意思是說:「在腳步邁出之前控制自己,說明沒有失去正道,沒有失足。」也就是說,人應該堅守人間正道,只有這樣,才不會受到傷害。正道,貫穿於整個易經之中!《易經》中多處提到「中」與「正」,如「得位而中」、「中正以應」、「積中不敗」、「中未亡也」、「中正以觀天下」、「剛中而應」、「中無尤也」、「得中道」、「中行無咎」、「中正以通」等等,表明只要達到「中正」,那麼就會萬物得其位,各依其道發展。所謂的「中」,即指:不過偏、不過激,做到適中,也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正」即正當、正位,要求人們要正直、正派、公正、有正義感,不要以破壞周邊的人際關係,來攫取自己的私利。具體來說,當官的人,應該修身立德,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辦事;經商的人,應該按照經商的規則辦事,誠信經營,和氣生財,公平交易,童叟無欺;做學問的人,不能冒充內行,招搖撞騙,剽竊他人的成果;做老百姓的,要遵守法紀,勤勤懇懇,誠實做人。這些就是正道。
一個人只有堅守正道,才能走得更高更遠,而不至於大起大落。一個人如果走「歪道」,即使在一個時期,春風得意,大紅大紫,最終也將落得個身敗名裂,追悔莫及的下場。從歷史上,權傾朝野的王公大臣,到當今不少的官員及各界人士,這方面的例子枚不勝舉。
西漢文帝與鄧通
《史記・佞幸列傳》裡記載,西漢文帝,有三個寵臣:宦者趙同、北宮伯子、士人鄧通。只有「鄧通無伎能」,卻最得寵。話說鄧通外貌清秀,但由於出身貧寒,沒有讀書,所以長大以後,只能靠搖船擺渡,勉強度日,成為一個渡船的黃頭(頭髮的顏色是黃的)郎。
有一天,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想上天,卻怎麼也上不去,這時有一個黃頭郎,從後面輕輕地將文帝推上了天。文帝見到鄧通以後,覺得他和夢中的黃頭郎,一模一樣,以為是天意,便把他留在身邊,隨侍左右,每天同吃同臥。鄧通做夢也想不到,夢中他幫文帝上天,而現實的生活中,文帝助他富甲王侯,一步登天。
鄧通沒有什麼特長,但是長得很清秀,又很聰明,侍候文帝生活起居,非常會巴結、獻媚,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文帝感覺:時刻都離不開鄧通,於是,破例賜鄧通錢數十萬,還授予上大夫的官職。有一次,文帝讓一位相士,給鄧通看相。鄧通確實合乎相法上的貴人之相,然而這個相士道法高深,他從鄧通的面相中,看到了鄧通慘澹的結局,他告訴文帝:「鄧通最終將會飢餓而死。」
陸九淵曾說過做人的標準為:「人可以不識一個字,但確要堂堂正正地做個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士精準預言未來
漢文帝不信相士的這個說法。堂堂天子寵愛的人,怎可能會飢餓而死?於是,他下旨賜鄧通鑄錢的權力。之後,鄧通大規模鑄錢,鄧氏錢,自此流行天下,鄧通真是富可敵國。一天,文帝病了,癰瘡發作,紅腫流膿,氣味十分難聞。鄧通這回可著急了,見文帝昏死過去,心裡琢磨:「如果皇上死了,以後我可怎麼辦啊?」於是他鼓起勇氣,伏下身子,一口一口地吮淨了文帝身上的膿血,文帝病情大為好轉,對鄧通感激不已。
文帝問鄧通:「天底下誰最愛我?」鄧通回答道:「應該沒有比太子更愛您的了。」太子前來探望文帝,文帝想起鄧通的話,於是讓太子為他吮瘡。太子一看膿瘡,差點吐了出來,面露難色,不願吸吮。後來他通過打聽,才知道事情的緣由,為此,太子恨上了鄧通。
幾年後,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景帝開始著手鞏固政權,於是拿眾人早就痛恨的奸佞鄧通,來開刀,把鄧通廢為庶民。接著,鄧通被人告發私鑄錢幣,而被抄家。最終果然飢餓而死。
自古以來,寵臣基本都沒什麼好下場。因為這類人,本來就不學無術,只靠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等,非正常的、不正派的途徑和手段邀寵,本屬邪惡,再加上樹大招風,容易招來別人的嫉恨,想要善終,真是難於上青天。
看來,做人還得憑藉真才實學,走正道。坐得正,行得端,何懼之有?就像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所說:「人可以不識一個字,但確要堂堂正正地做個人!」
《易經・艮卦》曰:「艮其趾,無咎,利永貞。」意思是說:在腳步邁出之前,應該控制自己走正道,這樣才不會受害惹禍,並且有利於長久堅守正道,不入邪途。鄧通出於僥倖,一開始就靠攀附上升,又靠鄙薄腆舔取信,不堂堂正正做人;再利用鑄錢工作之便,私自鑄錢、藏錢,這是找死!
按陸九淵所說的做人標準來衡量:「人可以不識一個字,但確要堂堂正正地做個人!」如此看來,鄧通還真的不是一個「人」啊!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