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9年8月12日訊】從最基礎的含義來說,錢的根本含義是購買力。
當今世界,主權貨幣(也就是我們手中的紙幣)是主流,世界上的紙幣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可以長期保持購買力穩定的紙幣,這種貨幣十分稀少,或許只有瑞士法郎可以歸入這種貨幣。當這種貨幣可以在以往長期保持購買力穩定的時候,就具有了內在的信用,這時,黃金實在是無用的,因為相對這種紙幣來說,黃金很不方便。
之所以說「可以在‘以往’長期保持購買力穩定」,根源在於主權貨幣是有壽命的,以往購買力穩定不等於未來依舊穩定,比如,瑞士聯邦一旦因各種因素解體,就會導致瑞郎的信用危機,就因為瑞士央行知道「過去」不等於「未來」,所以,瑞士是人均黃金持有量最多的國家。意思是說,雖然我過去保持了購買力穩定,但未來的情形是有疑慮的,誰都不敢保證未來的瑞郎與過去一樣,這就需要用黃金給瑞郎背書。所以,一直以來,瑞郎都是信任的代名詞。
第二種是購買力不穩定的紙幣。
購買力不穩定就是信用缺失,這種缺失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包括:1.可用於購買商品的範圍很狹窄(相對而言),比如,你想買把槍,但行政命令你不能買;你想買房子,但遭遇限制,等等;2,資本流動受限制,比如,你想把錢匯到月球上,但銀行告訴你不能,因為你違背了資本管理規範。所以,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是錢具有信用的基本保證之一。3,購買力不斷下滑,表現為物價、資產價格不斷上升,貨幣的購買力損失了。4,政府可以隨意借貸。等等。由此可以看到,很多人每天眼盯著匯率來判讀一種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了,正常情形下是正確的,但在1、2、4種情形發生時,就是自己糊弄自己。
其實,央行最清楚自己發行的紙幣的成色。今天,全球債務危機風雨欲來,各國央行為了拯救債務,只能不斷印鈔,這些鈔票並不具有購買力,源於並未進入經濟過程創造對應的財富,沒有對應的財富也就沒有購買力。當一種貨幣快速喪失購買力的時候,央行自身的做法就是不斷增持黃金,因為黃金就等於購買力,黃金千百年來都是真正的貨幣。
下圖在告訴人們為何央行的大人們開始不斷增持黃金。
世界六大黃金儲備央行與貨幣規模對比圖(數據來源:Wind資訊)
(說明:中國的M2貨幣規模最大,約為其它五國的1.19倍,而黃金儲備只有其他五國的1%)
當央行的大人物們發現自己印的紙幣不再等於購買力的時候(或者說是購買力加速流失的時候),就只能自己挽救自己,挽救的方式就是增持黃金,以此來告訴(或糊弄)本幣持有人,你看,我有黃金給紙幣背書,你手中的紙幣購買力是有保證的,還是放心拿著吧。
為什麼說是糊弄呢?就因為它們知道紙幣在加速喪失購買力,卻用黃金告訴市場自己發行的紙幣有信用。金本位時代已經遠去,央行從不會承諾用我們手中的紙幣可以隨時、定量兌換它們手中的黃金,這不是糊弄嗎?相反,一些國家在遭遇危機的時候,不僅不會讓我們到他們哪兌換黃金,甚至還會將我們手中的黃金沒收,最典型的就是1929年大蕭條之後的美國。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他們越增持黃金,就越不能相信它們發行的紙幣,因為如果它們發行的紙幣信用充足、購買力穩定,對他們和我們來說,黃金就是無用的,它們也就必要增持黃金。同時,它們手中有黃金並不等於我們手中的紙幣有購買力,因為他們從沒承諾用我們手中的紙幣可以隨時、定量地到他們那裡去兌換黃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