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過程中應注意患者皮膚受壓時間,協助適時更換姿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長期照護中,常有家屬遇到壓傷(Pressure injury,原名壓瘡,又稱褥瘡)的問題時感到手足無措,面對日益嚴重的傷口更是驚恐,如果沒有妥善的照護,傷口可能出現感染導致敗血症甚至造成患者離世等嚴重問題。在日常照護上若能注意排除造成壓傷的風險,就可以預防壓傷產生。
壓傷是什麼?
壓傷原名為壓瘡,顧名思義是「壓力」所造成的傷害,由於人體局部承受過長時間之壓力,會影響組織血液循環,造成皮層的病理變化,產生病變損傷。
壓傷是老年人、慢性病病人與臥床病人常見的慢性照護問題,且後續照護的成本大,若沒有改善,嚴重者可能造成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導致病人離世。
其實不僅是慢性病病人,一些急性期的患者,如手術後長時間臥床不動,也容易出現壓傷的問題,如能注意預防措施,就能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壓傷。
壓傷的高危險群
壓傷除了常見於長期臥床者,一些瘦弱、皮膚脆弱、體力衰弱及營養不良的患者也是壓傷的高危險群。
照護過程中若未注意患者皮膚受壓時間,協助適時更換姿勢,不當的拉扯移動患者或者讓患者皮膚處於潮濕與不清潔的狀態,也都容易出現壓傷。
壓傷的分期與種類
壓傷並不一定有傷口,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2016年公告,將壓傷分為下列幾類:
1、第1期壓傷:皮膚即將破損的前兆,完整的皮膚出現局部發紅,施以指壓不會變白,但這在皮膚較黑的患者上可能會看不到變化。
照護方法:此期壓傷應加強翻身,避免繼續受壓可改善。
2、第2期壓傷:部分表淺皮層皮膚受損,損及真皮,會出現粉紅凹洞傷口,但沒有壞死組織。也許出現未破損或是破裂的水泡。
照護方法:傷口消毒後使用敷料覆蓋,並加強翻身和合適擺位可改善傷口情況。
3、第3期壓傷:真皮層完全受損並可看到皮下脂肪組織,但是不會看見筋膜、韌帶、肌肉、軟骨及骨頭。
4、第4期壓傷:全層皮膚缺損且傷口直接露出筋膜、韌帶、肌肉、軟骨或骨頭。
5、無法分級:全層皮膚組織缺損,但因為整個被腐肉或痂皮覆蓋導致其受傷的程度。一般可由醫師評估後安排清瘡,但在缺血的肢體或腳後跟上的穩定痂皮(如乾的、黏很緊的、完整的、沒有發紅或摸起來沒有水樣感覺的),則應禁止清瘡。
6、深層組織壓傷:持久並給予指壓時不會消失的深紅、栗色或紫色斑塊,或出現充血的水泡。
以上壓傷分類,除了第1~2期壓傷外,出現其他類型壓傷時,應盡速就醫診治。
如何預防壓傷的產生
預防壓傷的照護重點在於避免患者皮膚長時間受壓,改善營養狀態,同時協助患者皮膚保持乾淨清潔便可減少發生壓傷的風險。以下為預防壓傷的照護要點:
1、保持床單及身體下方被褥平整及乾爽,避免皺摺、各種管路造成皮膚壓迫。
2、協助移動身體時應採搬運勿拖拉,避免摩擦造成皮膚受損。
3、每天檢查全身皮膚是否有紅腫或破皮,需特別注意易受壓迫部位,找出原因加以改善。
4、保持皮膚的乾淨與乾燥,儘量不使用尿布,改用看護墊,或男性可使用尿套;使用紙尿布者,宜每2小時巡視是否須更換一次。
5、至少1〜2小時翻身一次,並用枕頭適當支托。
6、坐輪椅時,應每15〜20分鐘改變一次姿勢,如身體前傾或撐起身體10〜20秒。
7、協助按摩或關節運動,促進血循,增強皮膚抵抗力。
8、可使用減低壓力的床墊和椅墊,如氣墊床,可平衡身體重量,避免壓力集中於骨頭突出處。台灣的民眾若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可評估申請購買氣墊床的補助。
臥床患者在無疾病特殊限制下,可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如:魚、蛋、奶、肉類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9、無疾病特殊限制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如:奶、蛋、魚、肉類等,同時注意維生素C及鋅的補充。
10、若皮膚出現異常如紅、腫等,應即時就醫。而罹患糖尿病或血液疾病患者,因傷口癒合功能不佳,須特別小心皮膚的照顧。
壓傷常見於失能患者,往往照顧者對於壓傷的基本照護知識並不了解,特別是外籍照護者若無照護經驗、語言溝通不良,甚至是照護患者工作以外的家務過多,都容易造成患者出現壓傷的問題。
壓傷的嚴重性在於照顧上若未注意改善預防,便容易造成傷口惡化,且壓傷並不一定會有傷口產生,過去筆者曾遇過在家照護的患者臀部周圍皮膚出一片紫黑色的情況,屬於深層組織壓傷,但家屬並不了解其嚴重性,未能及時協助就醫治療,最後患者在就醫清瘡住院一段時間後病情惡化身故,令人惋惜。
提醒居家照護民眾,了解失能患者的照護注意事項,提供合宜的預防壓傷措施,便能減少發生壓傷的風險與照護負擔。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