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紀事本末】有聯匯才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圖)

 2022-05-24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財經專欄作家利世民認為港元和美元的聯匯制度遲早會脫鉤。(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財經專欄作家利世民認為港元和美元的聯匯制度遲早會脫鉤。(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看中國2022年5月23日訊】近幾個星期,港元聯繫匯率的問題又再成為爭論。有人認為,港元聯匯不應改變;亦有人認為港元兌美元的鐵錨,早晚都會脫鉤,差別只在於時機。

以上兩種講法,其實沒有必然的矛盾;世上有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最終都不幸發生。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有在事情未發生前,力陳利弊得失,理性分析。若然無法力挽狂瀾,便唯有自求多福,盡量想辦法減少轉變對自己帶來的衝擊。

為何香港不應改變聯匯?最主要原因是:香港整個市場經濟命脈,也有人提出合約精神、獨立的司法制度等制度因素,但從金融貿易發展的角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是建立在兩大設計之上:一是聯繫匯率,二是資金的自由流動。

二次大戰後,世界脫離金本位,各國貨幣都以互相掛鉤的模式,維持某程度上的貨幣匯率穩定機制。1972 年之前,港元屬英鎊區(Sterling Area)一員;港元與英鎊以固定匯率結算。但與此同時,在香港亦有不少以美元進行的貿易活動。由於當時的英鎊區實施外匯管制,但美元卻是自由流動;結果香港雖然是英屬殖民地,所以香港亦成為英鎊區中,資金流入美元的其中一個缺口。

另一邊廂,由 1953 年到 1973年,人民幣在名義上其實也是與美元以固定匯率掛鉤;但由於當時正值冷戰期間,中美之間有貿易禁運,所以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依賴香港進出口商提供的融資和結算服務。所以,香港現代金融業的基礎,其實不只是股票期貨證券,更重要是為各行各業提供支援。

1972 年英鎊區在龐大債務壓力下終告瓦解,香港旋即與向美元掛鉤;但在 1974 年最終還是要脫鉤。由 1974 年到 1983 年,雖然港元是自由淨動,但實際上還是盡量保持與美元匯率同步。所以隨著當時美元的弱勢,香港出現了一次資產泡沫周期,直到 1980 年代初美國聯儲局大幅加息對抗通脹,美元匯率重拾升軌,港元才不得不以 100% 美元抵押和兌換保證,來維持匯率穩定,那亦是由 1983 年沿用至今的港元聯繫匯率制度。

港元是世上極少數真正有百分百等值資產作抵押的貨幣,從另一個角度看,港元發行制度絕對地以規則為本,透明度極高。這個特點大大降低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香港的證券業經歷過 1980 、 1990 年代的風浪,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港元聯繫匯率是功不可沒,

有人認為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香港的貨幣發行制度應該要與人民幣掛鉤,又或者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但這種講法不但忽略了人民幣並非自由流通的貨幣,也明顯對國際貨幣市場秩序有錯誤了解。

人民幣在可見將來會否成為自由流動而且是主要的國際貨幣?我有理由相信,人民幣永遠都不會自由流動,這也是為何中國大陸官方從來都只是說人民幣「國際化」;「國際化」這個奇怪的名詞,究竟又是甚麼意思?掛鉤一籃子貨幣,又為何不是答案?以上連串問題,來篇續談。

(新貨殖列傳之一)

利世民
追蹤作者 https://linktr.ee/unsubject

(編按:利世民是香港時評人、財經專家,現為香港《看中國》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 李松兒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