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保健食品為一般食品,雖然有保健功效的成分,但未經科學佐證,故無法宣稱涉及保健療效。(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被冠上了保健食品四字,就一定具備療效嗎?營養師戴岑樺3月1日透過臉書專頁「叮噹營養師」發文表示,保健食品其實不等於健康食品,也不是所有認證都是以產品功效為審核重點。由於民眾對於保健食品有兩大迷思,因此凡事務必「停看聽」。
戴岑樺在文章一開始,即舉出近日實例:某知名網紅爆出販賣保健食品卻宣稱有瘦身療效。確認觸法,最重可罰400萬!戴岑樺表示,靠自己影響力販賣保健食品沒問題,但誇大不實、甚至是亂宣傳療效就有問題!
戴岑樺認為,民眾主要對保健食品有兩大迷思:
迷思一、保健食品就是健康食品,我吃了就會瘦?就會健康?
對此,戴岑樺表示,真相是保健食品不一定就是健康食品,不一定吃了就會瘦、健康!保健食品為一般食品,雖然有保健功效的成分,但未經科學佐證,故無法宣稱涉及保健療效。
那麼,如何才能稱為健康食品呢?戴岑樺表示,健康食品是經衛生福利部針對安全性、功效性與安定性來檢驗認證,符合健康食品相關規範,並通過了審查給予健康食品字號之產品,才能稱「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有兩類
戴岑樺表示,健康食品分為兩種,敘述如下:
第一軌、個案審查
證書字號為「衛部健食字號」,申請需要檢具製程品管及各種實驗或科學驗證,向食藥署提出申請。依據健康食品管理相關法規,健康食品能宣稱的功效有13項,其中包括「護肝、抗疲勞、調節血脂、調節血糖、免疫調節、骨質保健、牙齒保健、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胃腸功能改善、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
第二軌、規格標準審查
證書字號為「衛部健食規字號」,已公告的健康食品規格標準有「魚油」與「紅麴」,此兩項成分在科學上已知具有保健功效。
如果不是上述兩種審查的保健食品,都不能稱為健康食品,也不能宣稱有上述提及的保健療效。
迷思二、只要有認證,等於都是做過科學研究,具有療效的健康食品?
戴岑樺表示,真相是每個認證的內容不同!不是每個認證都有針對產品功效,或保證它具有療效。最常被誤解的標章有「SNQ國家品質標章」及「健康食品認證標章」兩項。
SNQ標章的審核標準主要分成五項,包括:公司營運、產品特色、實用效益、品質管制及安全性;審核比較偏向於原料來源與產品製成方面的品質管制,但產品有效性只是評估項目之一,並非全部。
戴岑樺表示,這兩項認證都有一定公信力,但「健康食品認證」強調產品有效性的認證「SNQ國家品質標準」則偏向產品品質的控管。
辨識健康產品須「停看聽」
針對辨識健康產品,營養師戴岑樺表示,務必「停看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針對辨識健康產品,戴岑樺表示,務必「停看聽」。
一、停:停下腳步,思考一下
有需要這個產品嗎?對健康有幫助嗎?
二、看:看產品包裝
看包裝上是否有詳細且完整的標示,營養標示、標章與核准字號、警語、注意事項、建議攝取量與保健功效等實質意涵,思考是否符合自己需求?
三、聽:聽專業人員建議
對不確定的產品,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等。如此方能幫助你評估飲食及保健食品,照顧到你也照顧荷包。
最後,戴岑樺提醒民眾,保健食品不是吃越多越健康!每個人狀況不同,應依建議攝取量食用。健康食品本質屬食品,不是藥品,故無具藥品之醫療效果,無法取代正規醫療。生病需就醫,平時更應有正確飲食觀念,「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加上持續運動」才是保健王道!
另外,根據「健康2.0」報導,在某些情況下,具有療效的保健食品大多是無法取代藥物的,但確實有少數保健食品療效跟藥物相近,例如:可降低膽固醇的紅麴,與降膽固醇他汀類藥物成分十分相近。
此外,保健食品其實會跟某些藥物存在交互作用,民眾如果沒有留意恐影響藥物吸收、藥物療效。再者,即使天然也未必代表好吸收,有些食物的營養成分,在經過加工程序後,在身體吸收利用效果上,反倒比天然的更好。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