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吃三巧,夫妻恩愛到老」,「三巧」指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今天(黃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了。七夕節的習俗都和「巧」有關,比如,七夕節也叫乞巧節,七夕節要吃的美食,叫「巧食」。「巧」按照其字面意義來講,指的是心思靈敏、技術高明,七夕節吃巧食,表達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吃「巧食」的傳統歷史悠久。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到了唐代,《開元天寶遺事》也有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在民間,還有「七夕吃三巧,夫妻恩愛到老」的說法,那麼那三種食物被稱為「三巧」呢?
七夕吃三巧 夫妻恩愛到老 「三巧」指啥?
1、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2、巧食
除了吃巧果,吃巧食是七夕節的傳統飲食風俗,還會吃一些具有靈巧、吉祥含義的食品,流行於浙江南部,各地不盡相同。,叫「吃巧食」。民間有「七月七,吃巧食」的俗諺。
吃五子:五子就是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吃「花瓜」:七夕可是巧婦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把瓜果雕刻成各種奇珍異獸。
吃蜜:蜜在象徵著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邊形蜂窩屬於巧奪天工的設計,因此也有七夕吃蜜的風俗。
吃雞:傳說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鵲橋相會,而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不得不分開了。古時人們為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天亮之時公雞就不會報曉了。
3、巧飯
吃餅: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晒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晒書會」。
吃素麵:在日本,七夕傳統食物是素麵。素麵,據說是從中國傳來的「索餅」(指麵條)演變而成,也可看作是銀河或織女的紡織線。
乞巧後閨蜜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吃餃子:七夕閨蜜們一起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水餃裡,乞巧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責任編輯: 笙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