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国内的经济数据始终处于逐渐回暖的状态,不少人认为中国正处于弱复苏的周期,且经济复苏的拐点基本得到确立。然而,随着近期的一些重磅经济数据的出炉,国内经济复苏的有效性再次遭受质疑。
根据资料显示,昨天公布的汇丰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仅录得49.2的水平,较上月的50.4大幅度回落,且低于前期公布的49.6初值。然而,与这组数据形成较大差异的是近期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资料中可以了解,5月份中国的PMI指数为50.8,较上月上升0.2%,同时实现了连续8个月稳守在荣枯值上方的水平。对于上述的两组数据,不少媒体产生质疑,为何两者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汇丰中国PMI指数更多倾向于中小企业的调查,且涵盖的相关企业较多。不过,从两组数据不难发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已经出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外需不振,内需不足的大背景下,大企业凭借着各种优势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却遭受着新一轮的压力。
尽管国内多项经济数据一直保持在平稳的状态,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的经济数据仅仅处于一种弱势平衡的格局。近几个月国内经济数据的持续企稳更大程度是依赖着超额的新增信贷以及管理层颁布的各项稳增长的措施。以近月为例,由于国内的新增信贷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宽裕的水平,而且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回暖,也促使着国内的经济数据呈现出高位震荡的格局。假设没有超额的新增信贷以及持续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作为支撑,估计国内的经济指标早已出现下降的态势。然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走出复苏的周期,关键要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会否得到有效地提升、社会消费力水平会否得以提振等等。因此,当前国内经济能否以复苏来定义还是一个有待商榷的命题。
经历了五年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洗礼,全球各主要经济实体却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例,经历了2003年至2006年的金融资产过剩危机的教训后,2009年以来美国利用各种有效性的方法促使当地的经济实现逐步复苏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经过了金融危机的暴跌,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深幅的回调走势,从而大大降低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原始成本。正所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随着美股再度创出历史新高,美国的本土经济也延续着复苏的态势。相比之下,欧洲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资料显示,五年前欧洲经济与美国经济所遭到的危机相差不远。然而,由于欧洲金融系统不及美国完善以及期间还爆发了持续多年的欧债危机,从而导致了近年两大经济体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在中国,同样遭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无论国内经济还是资产价格均出现了暴跌式的走势。当时,管理层为了提振国内的经济,采取了四万亿加十万亿的刺激方案。不可否认,该方案对当时国内的经济回升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刺激的内容多数属于重复建设的基础工程,从而造成了大量资源资金的浪费,形成了一种光拉数据的被动局面。长期叠加的产能过剩危机以及经济结构性转型的机会屡次错失,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虽说近月的经济数据持续企稳,但是在这种弱势平衡的格局下,经济复苏周期始终无法得以有效确立。
需要注意的是,主导本轮金融市场兴起的力量在于全球性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虽说持续性的无限宽松措施对资产价格形成有力的支撑,但是只要这种极度宽裕的局面被有效打破,则有可能会演变成新一轮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回顾2007年全球资产价格暴涨的时期,当时凭借着大量的金融杠杆,导致资产价格得到充分的提升。随着金融杠杆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的金融资产大量过剩,从而促使整体性风险得到迅速地积聚,最终导致了全球资产价格的崩溃式暴跌。
当然,目前谈全球金融资产泡沫破裂为时尚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风险性问题不断地累积,危机始终都可能到来。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经济仍然属于弱势平衡的状态,只要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会打破这一种平衡的局面。因此,改革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出路,转型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前景,两者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否则经济复苏只是一个伪命题而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