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听到有官员误读了谢朓诗后,先是大笑,接着就将他免职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读书人饱读诗书,令人佩服。可若是不求甚解而后被发现了,总免不了他人的嘲笑。然而,最糟的状况,莫过于误读了谢朓的诗句的唐代官员,不仅让唐太宗禁不住大笑,还被免职了。
误读“芳洲多杜若” 太宗大笑后免官
浩瀚的书海,深广的知识,难免让人却步。可是,高中之后,有望达成的平步青云与名利富贵,总让未成名者愿意孤注一掷,并驱使致力于仕途之人奔赴向前,费心劳力苦读群书。可是,纵使高中、获取了官职,也未必代表你就是个通晓学识、博古通今的高才。尤其当统治天下的君王是如唐太宗这样的明君,读书只求强记而不求甚解或决断昏昧的文人,就更难担当重任而出现在朝堂上。
根据《隋唐嘉话》所载:
宋谢朓诗云:“芳洲多杜若。”贞观中,医局求杜若,度支郎乃下坊州令贡。州判司报云:“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谢朓诗误。”太宗闻之大笑。判司改雍州司法,度支郎免官。
这段文献的意思是:南朝诗人谢朓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芳洲多杜若。”在唐太宗的贞观年间,医局需要药材杜若,度支郎就下令要坊州进贡。州判司则回报说:“坊州没有出产杜若,这应该是因为谢朓的诗句而产生误会了。”太宗听闻此事而大笑。结果,那位判司被升任为雍州司法(官职名),度支郎则被罢了官。
“芳洲多杜若”一句,来自谢朓的《怀故人》。整首诗是这样的:
芳洲有杜若,可以赠佳期。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
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间之。离居方岁月,故人不在兹。
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安得同携手,酌酒赋新诗。
前面两句“芳洲有杜若,可以赠佳期”,主要是说谢朓看到了芳洲上的杜若,就不禁想将杜若采集下来,赠送给思念的友人。此意与屈原在《九歌・湘君》的“采芳洲兮杜若”一句之意相近。然而,“芳洲”是指“花草丛生的小洲”,和行政区“坊州”是截然不同的。
阎立本的《步辇图》,画有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虽然“芳洲”与“坊州”差异甚大,可是只误解了一诗句,就有人丢官,这难道是唐太宗过于小题大作?认真看待整件事情,可非小事。这其中还牵涉了度支郎的个人态度,以及户部尚书此机构在处理事情的能力。
尹君言词明锐 唐太宗知人善任
《太平广记・诙谐五・尹君》即记载了较详细的过程:
省符科杜若,尹君判申曰:“坊州本无杜若,天下共知。省符忽有此科,应由读谢眺诗误。华省曹郎如此判事,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
这段文献是说:尚书省下命令要让坊州进贡杜若,坊州司户(职官名,主掌地方上的户口、钱财等)尹君在回报上评断说:“坊州本来就没有出产杜若,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情。尚书省忽然有此决策,应该是因为读了谢朓的诗而产生了误会。华夏尚书省的官吏们如此判决事情,真不怕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往下讥嘲!”
尹君清晰的评语绝对让每一位听闻者肃然,也不难理解他会因此事而出名。同样的,亦能理解为何唐太宗命令他担任雍州司法了吧!素来凭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之理给后人印象深刻的唐太宗,当下势必权衡过尹君的能耐、特质,以及误读诗句的度支郎,在决断事情上的态度了吧!
虽说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不可能任用像南郭处士那种压根只是做作样子,而蒙骗过齐宣王之“滥竽充数”型者,可是依照明君的高标准,不求甚解的解读诗句及昏暗不明的处事态度,都应该被归属于不按明澈道理在行事的平庸之人了。所以,唐太宗才会明快地将一官免职,一官改任为雍州司法。
到雍州掌理刑法的尹君果然没有让唐太宗失望。当雍州长史杨纂要求尹君审问京都内的胡人时,尹君胆敢提异议,另作批示。虽然不同判的情况令杨纂非常愤怒,但当杨纂在一阵沉吟之后,终改为:“杨纂输一筹,就依你的判决。”知人善任而得此妙事一桩的太宗,笑着说:“朕用杨纂,听闻他合义而服输一筹,那么朕得服输几筹?”
这一段误读了“芳洲有杜若”而丢官的历史典故,让我们看见了唐太宗这位明君果然不负盛名,知人善任地明快下判决,而尹君敢提谏言也不失为一好官等道理。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多少都从中获得提点,并更加懂得“学习得了解书中真意,不可不求甚解”之真理。
参考资料
《隋唐嘉话》(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古书房)
严杰译注﹔周勋初审阅《中国名著选译丛书67唐五代笔记小说》(台北:锦绣,1993)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