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伐西夏
西夏是黨項人建立的政權,歷經遼、北宋、南宋和金等四朝,不僅沒有滅亡,反而頑強地擴大自己的版圖,先後將河套地區以南,黃河以西的廣大土地變為自己的行政區。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西夏不僅農業、畜牧業發達,而且文化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曾經創造出自己的文字--西夏文。經過近二百多年的發展,西夏的國力相當強盛,尤其是河套地區,更是塞上江南,物產豐饒。西夏的富庶使她成為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騎兵攻掠的目標,僅僅22年的時間,就遭到六次攻伐,並最終國破祚斷,成為歷史的故談。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平定乃蠻部落,以追殺王罕之子桑昆為由,揮軍進攻西夏,包圍了西夏邊境的力吉思(今中衛縣)和乞鄰古古撒城。當時蒙古軍隊的攻城水平不高,所以歷時兩個月蒙軍才攻下兩城,悻悻而返。
公元1207年(蒙歷兔兒年)秋,成吉思汗又以西夏被征服地區不肯納貢為由,第二次率兵入侵,蒙古大軍直撲豐州(今內蒙古包頭市南)附近的斡羅孩城。「斡羅孩」在黨項語中意為「長城中的通道」,是西夏北方防線的軍事重鎮,駐有大量守軍,城防堅固,蒙古軍歷時40多天,付出巨大代價後,才攻克該城。成吉思汗惱其不肯降,又痛心自己的慘重損失,下令血洗斡羅孩城。之後,蒙軍在此駐守五個多月,因缺糧而撤退。
兩年之後,即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進攻西夏。蒙古軍這次進展準備充分,攻城作戰的經驗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進展順利,很快攻克了斡羅孩城,並且在賀蘭山險隘克夷門大勝西夏軍,擒西夏軍統帥嵬名令公,直搗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7月,成吉思汗久攻中興府不下,下令決黃河大堤灌城,結果滔滔黃河之水沒有灌入中興府,反而衝垮了城外蒙古軍的堤防,成吉思汗不得不下令撤軍。但西夏王李安全迫於蒙軍勢大,登上城牆,與成吉思汗隔水相見,答應納女稱臣而降。
西夏歸降後,難以承受蒙古不斷向其徵兵的要求,漸漸又疏遠了蒙古,有時竟然抗令不遵,不派或少派軍隊隨蒙軍出征,這引起了成吉思汗的不滿,遂於1217 年,命令大將木華黎在南下伐金的同時,分兵攻打西夏。蒙古軍在中興府又一次遇到頑強抵抗,不得不接受了當時的西夏王李遵瑣(蒙古史書稱其為「古兒汗」)的請降,第四次退兵。
公元1223年,李遵瑣被迫讓位於次子李德旺,自稱太上皇。李德旺不想再依附蒙古,趁成吉思汗西征之機,再次反叛。這時木華黎已死,其子孛勞得知消息後,率軍從華北進攻西夏。公元1224年9月,孛勞破銀州,消滅西夏數萬軍隊,並再次屠城。李德旺見反抗無力,不得已再次稱臣。但蒙古軍退後,西夏立即改變策略,轉而與金修好,相約為兄弟之國,共同對付蒙古。在這種情況下,成吉思汗不顧西征的勞累,決定親自舉兵滅亡西夏。
黑水城是西夏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十四世紀因黑水河改道北流,黑水城被沙漠吞噬,成為無人居住的死城。
公元1226年,蒙軍分兩路進攻西夏。東路,成吉思汗親自率軍於3月攻克了西夏重鎮黑水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並在賀蘭山再次打敗西夏軍,俘虜其統帥阿合敢不;西路,西征時遠征歐洲的遠征軍在統帥速不臺(另一統帥哲別已在回師的途中病故)的率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先後佔領了沙州(今甘肅敦煌西)、肅州(今甘肅酒泉)、甘州(今甘肅張掖)等地。11月,蒙古軍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大敗西夏軍,12月,蒙軍再次包圍了中興府,由成吉思汗最得力的兩個兒子窩闊臺和拖雷親自領兵攻打。翌年6月,中興府發生了嚴重地震,這嚴重動搖了西夏軍民的抵抗意志,西夏王遣使向駐軍於六盤山的成吉思汗乞降,西夏的國運終於走到了盡頭。但此時成吉思汗的生命也已到了盡頭。
遺囑定江山
成吉思汗此次親征西夏是負氣出征,身體的抵抗力極差,在六盤山又染上了重病。稱雄一世的天下雄主,在病榻之上,彌留之際,唸唸不忘的仍是開疆拓土。殘留的金國是成吉思汗的眼中釘,所以成吉思汗的遺囑中,除了繼承人的選擇外,其餘的首要部分是關於滅金方略的。據《元史演義》中記載,成吉思汗指示金國精兵,西集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此後我軍往攻,就使戰勝攻取,也恐不能速滅;計惟假道南宋,宋、金世仇,必肯許我,我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都被困,定要徵兵潼關,那時緩不濟急,已成無用,就使他兵遠來,千里赴援,人馬疲敝,也不是我的對手,滅金易矣。
後來窩闊臺滅金,基本上是遵循這一方略,由拖雷領軍假道宋境,千里躍進,直搗金的腹地的。
關於西夏,成吉思汗叮囑在他死後不必為他發喪,舉哀,不使敵人知道他死去。當西夏君臣出城投降時,正好一舉消滅他們。
成吉思汗陵墓之迷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諸子、諸將遵其囑滅亡了西夏,然後護送其靈柩北歸。諸將嚴守秘密,路上遇到行人,一概殺卻,免得消息泄漏,最後將大汗的靈柩葬在不兒罕山中。成吉思汗年輕的時候被篾兒乞惕人追逐,避入不兒罕山,躲過了大難。不兒罕山是斡難河和怯綠連河的發源地。成吉思汗曾在山谷中一株大樹下默思多時,說死後要葬在這棵大樹的下面。兒子們遵從他的遺命。葬後不起墳墓,蒙古兵將騎了大群馬匹踐平土地。後來四周長起密林,至今還沒有發現成吉思汗陵寢的真正所在地。
成吉思汗陵
幾百年來,蒙古人就以成吉思汗生前居住的八座白色宮帳--八白氏作為象徵性的陵寢來祭祀他。八白氏一直隨負責守護的鄂爾多斯部遷移,最終於1649年定居於今天的內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落旗。「伊金霍落」,在蒙古語中就是「帝王陵寢」的意思。1956年,這裡建起了成吉思汗陵,其主體是一個由3座蒙古包式的大殿構成的宏偉建築,金色穹頂,松柏掩映,威嚴而肅穆。雖然它裡面只供放著成吉思汗身前用過的馬鞍、弓箭等遺物,但它卻是蒙古族人祭祀、懷念成吉思汗最主要的場所,所以每年這裡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幼子守產」與「忽裡勒臺」之爭--汗位之爭
成吉思汗的遺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關於繼承人的問題。這位叱吒風雲的蒙古英雄最擔心的就是他死後幾個兒子因為爭奪汗位而自相殘殺,因此反覆給諸子講一箭易折,而許多箭綁在一起就折不斷,以及一頭蛇和多頭蛇的故事。但儘管如此,諸子中的矛盾還是沒有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成吉思汗的諸子中,長子術赤和四子拖雷關係交好,而二子察合臺和三子窩闊臺則結為一黨;蒙古宮廷的兩黨對立從此形成,成為以後宮廷鬥爭的主線。
在蒙古草原上,自古流行著「幼子守產」的習俗。一個家庭,只有正妻所生的幼子可以和父母始終生活在一起,並且最終繼承父母的所有財產。拖雷作為勃兒帖皇后所生的幼子,從小就和成吉思汗東征西殺,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如果他做繼承人,是完全符合「幼子守產」的習俗的,而且也可以繼承併發展成吉思汗的事業。但成吉思汗認為這時的蒙古帝國更需要一個政治家,而不是一個軍事統帥,所以他破除了「幼子守產」的習俗,選擇了三子窩闊臺作為他的繼承人。為了補償拖雷,成吉思汗把一大塊土地和12.9萬軍士中的10.1萬人交給了他,這為拖雷的兒子們以後爭奪汗位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然破除了「幼子守產」制,但成吉思汗在遺囑中明確提出要保留由「忽裡勒臺」大會來選舉大汗。「忽裡勒臺」大會原來是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的首領、貴族參加的一種議事會議,早期主要用來推舉首領、決定戰爭等重大問題,到成吉思汗時期則演化為蒙古諸王大會,重要的大臣也可以同時與會。「忽裡勒臺」大會的保留,直接影響了蒙古帝國汗位的順利交接,給黃金家族的子孫們提供了一個爭奪汗位的合法途徑和手段。
成吉思汗在遺囑中明確了窩闊臺的繼承權的同時,也指定由拖雷暫時監國。在他死後,拖雷並未馬上召開「忽裡勒臺」大會以選出窩闊臺為大汗,而是汗位虛懸了兩年多,才由拖雷召開,這時已是1229年的春天了。人們很難相信手握重兵又有監國之權的拖雷不會對汗位有所覬覦,何況他本來就是幼子守產制度的合法繼承人。據史料記載,這期間要求拖雷即位的呼聲也很高,拖雷作了很多工作,才使窩闊臺順利地在「忽裡勒臺」中被擁戴為大汗;其實這也很可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忽裡勒臺」怎麼會開了40天呢?還有一條就是拖雷的死因也很可疑,據傳說是在拖雷取得鈞州三峰山戰役這一滅金的決定性勝利之後,在回歸蒙古的途中,窩闊臺突然害了一場大病,奄奄一息,薩滿說只有親人替死才能治好他的病,於是窩闊臺暗示在身邊侍奉的拖雷,拖雷只好把薩滿端來的所謂有了符咒的水一飲而盡。或許是巧合,幾天後窩闊臺的病果然好了,而拖雷卻暴病身亡。實際上巧合是沒有的,也許那碗水中有些什麼也說不定,但的確不會是巫師們的符咒。
如果說這樣的爭鬥還裹著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的話,那麼黃金家族的子孫此後對於汗位的爭奪則要直接的多,血腥的多。窩闊臺死後,他的兒子貴由即位;僅僅三年,貴由也死了,這時拖雷的長子蒙哥在以拔都為首的術赤系諸王的幫助下,通過「忽裡勒臺」大會的合法程序,順利登上汗位,並且鎮壓了窩闊臺與察合臺系的子孫的政變。蒙哥在征宋的戰役中病死,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和幼子阿里不哥為了汗位刀兵相見,結果忽必烈取得了勝利,他就是元世祖,但是忽必烈不得不又忙於應付窩闊臺的孫子海都以及察合臺汗國的反叛。這時的蒙古帝國已經是一個包括蒙古高原、金帳汗國(也叫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等在內的一個龐大的帝國,但是元中央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其他汗國的控制權。
成吉思汗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的雛形給他的子孫們,但這個帝國從他建立的那一天開始,便已經土崩瓦解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一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