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政府在油價政策的選擇上卻面臨巨大的困境;維持油補穩定經濟,將必須承擔難以忍受的重負;取消油補放開油價,則會加劇通脹對中國經濟帶來更加嚴重的負面影響。未來中國的油補政策應當如何取捨?本報記者採訪多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
世界原油價格在達到每桶139美元的高點後,這場席捲全球的能源風暴依然看不到盡頭。當國際社會普遍在為油價飆升而苦惱時,中國成品油價格是否應與國際接軌?政府對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業是否應該繼續補貼?中國將如何應對能源危機?諸多問題成為專家學者,乃至普通百姓熱議的話題。在日前召開的G8能源部長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中國成品油價格也計畫與國際接軌,但是,必須暫緩執行。
張國寶的擔憂是,當前正值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上行的時期,如果中國快速推進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必將對農業等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兩害相較取其輕,張國寶的態度很鮮明?如果因成品油價格調整使農業等產業出現問題,其影響要遠遠大於補貼的壓力。
張國寶的態度表明瞭中國政府的謹慎立場。而此時,來自國際社會對油價補貼問題的意見同樣是不一致的。根據目前市場狀況估算,中國的柴油零售價格需上調 50%、汽油價格需上調25%之後,其油價水準才可與國際成品油稅前價接近。另外據德國技術協作公司(GTZ)在2007年3月公布的對世界上171個國家和地區的油品零售價格的調查統計:以2006年11月為時點,中國的汽油零售價格約合69美分/升,在17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139位;柴油零售價格約合61美分/升,在17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133位。
正因為我國現行的與國際市場脫節的"油價倒掛"體制,導致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大型石油企業利潤受損,在中國目前有50%的石油資源需從國外進口的現狀下,它們從國外高價買油,卻在國內低價銷售,陷入"越貴越買,越賣越虧"的窘境。在自產煉油方面,石油企業顯然煉的也是"苦水",據測算,為保證國內成品油低價供應,兩家企業每煉1噸油要虧損1,000元左右。
不僅如此,國家向石油企業徵收的"特別收益金"也使石油巨頭們叫苦不迭。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日前就表示:"我們正在向政府申請降低特別收益金。""特別收益金"是從 2006年3月開始實行的政策,是在原油超過一定價格時,針對開採、銷售國內原油的企業因此所獲得的超額收入,按比例徵收的收益金。據悉,方案制定的當時,國際原油價格僅為約每桶64美元。隨後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各家石油公司上繳財政的收益金也水漲船高。在國際原油價格維持在100美元/桶時,中石油測算要上繳的"特別收益金"已超過1,000億元。
作為擁有數以十萬計員工的超大型企業,兩大石油企業必然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並且身為上市公司,它們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要對股東負責,這也是中國政府要給兩大石油巨頭每年數十億政策性補貼的緣由。高盛的一位研究員撰寫的研究報告認為,如果國際原油價格穩定在120美元左右,中國煉油行業的整體虧損幅度在1,000億元人民幣以內,以去年中國政府超過5萬億元的財政收入來衡量,並非不能承擔的重任,但如果原油價格真的漲到160美元甚至是200美元一桶,可能就需要採取價格適度放開和補貼共舉的措施。
然而,正如業界普遍擔憂的,高額補貼固然令政府為難,但如果真的放開成品油價格管制,可能帶來的高通脹和社會不穩定也許代價更大。國家信息中心能源專家牛犁日前向媒體表示:"如果油價現在與國際接軌,將對農業、漁業、交通運輸業等產生重大衝擊,現階段調價將會造成市場混亂"。綜合來自各方的觀點,取消補貼、油價放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CPI同比上漲了7.7%,雖然指數有所回落,但未來走勢不容樂觀。溫家寶總理今年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明確指出,當前要把控制物價上漲、抑制通貨膨脹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作為一個國民經濟高速成長中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對能源的依賴性很大。成品油是重要的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將會帶動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揚,滯後期一般在三至六個月。物價的全面上升,將使目前已頗嚴峻的通脹形勢雪上加霜。
二是各個行業生產成本將大幅提高。成品油價格上調,自然會引起以成品油為主要生產原料或動力的產業成本提高。尤其是農業生產將受到巨大衝擊,會進一步刺激糧價上漲。而糧價直接關係到民生,這也是政府慎對油價上漲的關鍵所在。同時,作為一種能源產品,價格上漲會導致消費者對相應替代品即其他能源產品的需求增加,從而導致其他能源產品價格上漲。目前,受成品油價格調整影響,煤炭、鐵礦石等資源產品價格已表現出明顯的上漲趨勢。資源價格的普遍上漲,必然帶來企業成本的提高。
三是消費需求下降,啟動內需將成空談。能源價格提高引起的成本上升,使終端消費品價格相應上漲,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接近36%,一旦消費大幅下滑,中國啟動內需的願望將難以實現。
四是經濟增長受阻。有經濟學家提出,由供給成本上升推動的物價上漲,有可能改變我國經濟運行的週期,出現兩種不同的轉向:一種轉向是成本推進引起物價逐漸上漲,從此出現輕微通貨膨脹;另一種轉向是在我國貨幣供給量相當充裕的條件下,油價上漲對耗能大和用油多的行業產生供給約束,從而伴隨著有效供給減少而物價水準上升,減緩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隨著能源、原材料價格的較大幅度上漲,工業消費品生產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成本推進漲價壓力,對於我國經濟秩序穩定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
五是宏觀經濟政策面臨新挑戰。2007、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低燒不退,並一度出現由偏快轉向過熱的跡象。央行近日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充分顯示出中央政府堅持從緊貨幣政策。油價放開後,目前緊縮的經濟政策將可能遭遇阻力。在國際成品油價格一路瘋漲、而國內市場時常鬧起油荒的特殊時期,國家還要用巨資為手握壟斷大權的石油巨頭們進行補貼,在老百姓看來,這是不可忍受的體制之瘡。然而,站在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高度,從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視角,理性看待石油財政補貼,也許會得出一個結論:油價補貼,是中國社會必須承受之"重"。
不久前,在油價達到135美元一桶的時候,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泰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由於補貼負擔太重,都開始大幅上調享受政府補貼的國內油品價格。據悉,這些東南亞國家在上調石油價格後,都帶來了一系列意料之中的問題。據新加坡媒體報導,與新加坡毗鄰的馬來西亞,在宣布汽油和柴油售價分別上調40%和60%之後,連鎖反應馬上出現。往返新馬兩地的長途巴士燃油附加費隨即調高,快車代理商協會屬下的旅行社即日起把單程一律3元的燃油附加費,調高到5~16元不等。從馬國進口到新加坡的雞、鴨、蔬菜、蛋和魚類的價格未來將會上調已是必然。
油價和物價的持續上漲所導致的生活費用的水漲船高,也很可能是長時間的。日前,摩根士丹利就預期原油價格將在7月4日前漲到150美元。對原油價格的預期,正如對通脹的預期,勢必鼓勵更多炒作,刺激原油期貨市場的繼續上揚,而原油價格的繼續上揚,又勢必帶動糧價、物價的繼續上升。恰如一個硬幣的正反面,政府已明確表態,取消油價補貼的時機尚未成熟,但低油價政策帶來的一系列經濟乃至社會問題仍然擺在面前。中國如何採取綜合措施,保障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就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
有關專家就此提出,首先必須要保證國內成品油供應。成品油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戰略物資,對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專家建議,一方面,商務主管部門應做好基礎性工作,加強成品油市場監測分析和供應協調,督促當地成品油經營企業積極調配資源,增加供給,保證合理庫存水準,引導市場資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廣大成品油生產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配合商業主管部門,積極做好市場保供工作,確保國內生產用油不受影響。
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石油安全儲備體系。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產品,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更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建立完善的石油安全儲備體系應納入國家總體戰略規劃。據瞭解,目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已初步確立三個來源,分別是政府石油儲備、企業義務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浙江鎮海、浙江岱山、山東黃島、遼寧大連四大石油戰略儲備基地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發展商業石油儲備也已提上議事日程。
數據顯示,中國能源消費和石油消費總量增長較快,但是中國的人均消費量尚低於發達國家。在前面提到的G8會議上,張國寶向國際社會強調,儘管如此,中國仍在積極採取措施通過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強制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生產能力、開展全民節能活動、調整能源結構等措施,努力構建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體系,繼續為全球能源安全作貢獻,共同應對全球能源安全的挑戰。
事實上,對於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的中國而言,來自能源方面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就目前來說,無論是回應國際國內的一部分輿論,提高油價與國際接軌,還是如張國寶代表的官方態度,必須維持採取財政補貼的現行措施,高油價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最終的關鍵是,中國政府要有應對高油價的運營之策。
而這一切問題,都在等待更好的答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油補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