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今年是在國歷11月7日,民間習慣上,把這個農曆節氣視為冬季的開始。但是在臺灣,「立冬」還有另一個含意,那就是:「又到了進補旺季!」
為什麼民間習慣上認為,到了立冬就要進補呢?此想法肇因於農業時代,人們從春耕到秋收,長期消耗體力,加上平日缺乏營養,容易體力不足、抵抗力不佳,若在冬季,再不慎受到寒邪侵襲,易招致百病叢生。
冬季時,人體活動減少,新陳代謝也變得較緩慢,攝取的營養物質容易貯藏起來,加上食慾也較旺盛,因此傳統認為,冬季是進補養生的好時機。
然而在現代的臺灣社會中,大家營養充足,也很少從事過重的勞力工作,反而因為平日口味較重、嗜食冰品、常熬夜,加上生活壓力大,所以陰虛火旺的偏燥熱,或是寒熱夾雜體質者不少,這些人並不適合常見的溫補藥膳,如薑母鴨、羊肉爐等。真正營養不足、常腹脹、拉肚子、四肢冰冷、遇冷易關節酸痛的虛寒體質者,才是較為需要進補的族群。
◎進補的大原則是:視個人虛、實、寒、熱等不同體質來做「客制化」的調整,絕不是盲目「一方到底」。那我們該如何掌握進補原則呢?
●因為「寒」為冬季主氣、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尤其老年人最易傷及腎陽,所以針對年長或手腳冰冷、疲倦嗜睡、腹瀉、怕冷的人可於膳食中,適度使用溫性,或是能溫補腎陽的藥材來進行調理。
藥材盡量選擇具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功能的溫性食物(如栗子、紅棗、大蒜、南瓜、姜、雞肉、羊肉、鱔魚、海參等),或熱性食物(如花椒、鱒魚等),少吃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傷人體陽氣。
●要節制攝取具有高熱量的甜食或油炸物,多吃點纖維質類蔬菜,以增加腸胃的飽足感。若害怕食入過多油脂者,可於燉煮好後,冷藏,去浮油。
●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痛風患者,不宜進補動物內臟及海鮮,也不適合使用溫補藥材來進補。
●急性感染症者,如感冒、咽喉痛、發燒者,及女子正值月事者,忌補。
●平時易便秘、腹瀉、腹脹等腸胃虛弱者,要節制飲食,以免腸胃症狀加重。即使平時腸胃無問題的人,進補時,也應讓腸胃有個適應階段,原則上由少量開始,並避免一開始便使用太過滋膩的藥材或食物。
●進補時,若出現頭痛、牙齦出血、流鼻血、煩躁不眠、口乾、口苦、大便乾硬等上火症狀,應立刻停止進補,同時還可飲用一些甘蔗汁、綠豆湯、冬瓜茶等來減低不適情況。
個人屬何種體質,最好仍是由專業醫師作判斷,進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膳,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立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