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論週刊 Marianne網站8月18日刊出署名菲利普• 凱恩的長篇採訪,就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專訪法國亞洲問題專家、法國國際關係和戰略研究院亞洲研究室主任瓦雷莉 • 尼凱。文章提出,中國即便擁有世界第二強的經濟地位,其在相當多領域的至高地位還是相對有限。限於篇幅,網站首次只刊出採訪的前三分之一部分,在今天的《法國媒體看中國》節目時間裏,我們就向聽眾朋友介紹這部分內容。
凱恩的專訪首先提到如何看待中國的實力及其影響。他說,今年可以說是中國實力登場的一年,無論是官員學者,還是經濟學家都在不無欣喜地強調中國在經濟、外交甚至文化領域的表現,那麼到底該怎樣評價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呢?
尼凱認為,中國的實力首先體現在人口上,其龐大的人口規模所產生的巨大效益彰顯了中國的外界知曉度。以經濟為例,反覆入耳的數字顯示著中國新經濟實力,其經濟的快速增長令全世界羨慕,而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更是成倍地加大了這種感覺:中國的實力不容迴避,當所有的工業發達國家都陷入經濟萎縮時,中國 2009年實現9%的經濟增長給人印象深刻。 而有關中國超過美、歐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等新聞更是不覺於耳,所有這些,其中尤以大部分來自於媒體的作用,模糊了一些真實情況。此外,尼凱認為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應該綜合其14億人口來看待,以這樣的標準其實力在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排名中只處於世界第98名的位置。
那麼如何解釋西方媒體對中國成就的放大現象呢?
尼凱表示,相當多的一些政治、經濟或媒體界人士在向人們灌輸一種觀念,即中國是解決當代世界所有問題的出路,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環境問題。這種觀念同時導致了20國集團的誕生,其宗旨就是要擴大經濟新興體國家、其中首先是中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外界對中國在解決多邊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給予期望,但人們逐漸發現在包括G20、世貿組織以及聯合國等所有中國參加的組織中,中國最為致力的往往是謀取其自身國家利益、其獨自的利益。這種自我為中心的做法使那些真正相信吸納中國的人感到失望。比如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中國表現出的極其傲慢,對阻礙談判進程可以毫不遲疑,還有在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問題上,中國領導人固守不干涉內政的唯一原則,甚至禁止其夥伴國在20國峰會期間討論有關人民幣議題。
就此凱恩提到了他與另一名作者呂克 理查德合著的一本名為《中央吸血鬼》的書,該書提出中國經濟實力所依賴的兩大基本優勢,即低廉的勞動力和人民幣貶值,作者將這兩點歸結為中國在貨幣和社會兩方面的「雙重傾銷」。
對這種提法,尼凱表示,中國存在社會傾銷是顯而易見的,在「中國」這一名稱所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政治體制的不民主加上自由經濟的無度,工人的工資水平極其低廉。中國在這方面剝削和利用了8億農村廉價勞動力,生活水平的尤其低劣逼迫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湧向大企業打工,而中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更加重了對農民工的剝削。
尼凱說,作為一種內部的身份管理制度,中國的戶籍制雖然屢遭詬病,但卻從來也沒有被真正問責。在這種不平等的環境下,民工根本享受不到任何社會權益,自身極易受到損害,在薪資待遇和工作條件上更無爭取的可能。 人們所看到的近幾個星期以來發生在中國一些外資公司的職工示威事件,這些事件掩蓋不了在被稱為「世界加工廠」的那些中國企業內部被掩蓋屏蔽的基本現實。
但尼凱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中國還是具有其他的一些優勢。由於低廉的地價,造成了基建開支的低成本,在目前土地私有化被禁止的中國,土地的徵用是以發放開發權的形式進行的,而這就主要看與地方政府關係的好壞來決定了。其次是中國具備其他經濟新興國家所缺乏的工業生產相當完備的集合能力。舉例說,就是一個企業如果在中國生產牛仔裝,那它可以就地找到紐扣、拉鏈、印染、標籤等配套的製造廠商,獲得「中國製造」或應對某些出口禁運而需要「外地製造」等標籤。
就中國最近的罷工潮以及北京的有關表態,一些分析認為中國有可能改變其經濟模式,從目前出口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向擴大內需傾斜,由此可能帶來雙重的正面效應,一是為歐美企業提供更大的市場,另外可能減少其社會因素的傾銷,從而縮小中國與其他國家在勞動力價格方面的差距。
對於這種分析,尼凱表示了懷疑的觀點。她說,大公司前往中國發展的首要目的是看中中國的生產低成本,基於單一競爭價格的經濟使中國成為大型分銷商的樂土,儘管人們目前看到這種價格優勢已經達到了某種極限。另外,從更深層次看,在目前西方國家的消費社會裏,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必須滿足那些住在塔樓區的低收入民眾的購買需求。這樣我們就進入一個惡性螺旋:我們在中國製造了低廉的產品,進口到法國這樣的去工業化的國家繼續消費,最終也將產生和適應於第三世界的消費理念進口進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