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短暫,中國股市的歷史也快20年了,大多數股民的股齡也有10年以上。我們得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我認為,我們該反省了,變一變行為方式。
本人從1994年進入香港股市的第一天,就不自覺地承擔了「教師」角色,1998年以來一直擔任研究部主管,獲獎頗多。但我越來越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懂。更糟糕的是,其他股民甚至專家也不懂。
絕大多數股民認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優於他人。但這在科學上不能成立。正如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容貌好過大多數人,自己的駕駛技術好過大多數人。
股民對回報率期望太高。中長期來看,股市的回報與GDP增長大體相當。扣除稅費和頻繁買賣錯過的機會,多數股民只能得到百分之幾的年均回報。你如果把這個殘酷的事實告訴股民,他們會說,「太低了,不可能!」
美國過去十年的宏觀經濟還是不錯的:雖然基數高,年均GDP增長率也有2%-3%。股市表現卻很差。道瓊斯指數雖然近兩年反彈了很多,仍然低於十年前。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整體,美國股民白幹了十年。中國2001年到2005年經濟增長迅猛,貨幣供應量每年增長超過20%,而且政府不斷為股市保駕護航,但股市連跌了五年。這幾年經濟也不錯,股市表現又如何呢?
股市有這個理論,那個學說,還有看圖指路的算命先生,但長期的事實證明,這些專家完全不懂。但很少有人會坦白地說我不懂。基金經理當然不說,證券公司也不說,股民們更不願意承認。否則,你到股市來做什麼?
股市難測,股民怎麼辦?我認為,降低期望是關鍵。我們應該對著鏡子,像練英語一樣反覆念叨,「我不能預測宏觀經濟,不能預測大市,更不能預測股價。股市的回報每年有百分之幾就很不錯了。」
有這種態度,我們就能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不再焦慮和頻繁買賣。短線的極端是炒「即日鮮」。這在美國1996-2000年網際網路高峰時很盛行。但後來都死光了。
第二,我們不再盯著股票報價機和電腦,不再關心北京又出臺什麼政策,或者某個名人放了一炮,某個分析師調整對通脹的預測。對各種投資熱點和時髦概念也會失去興趣。
本人最近出版一本小書《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中心思想是把投資過程盡量簡化。我自己的投資大概是這樣做的:
第一,不做匯率、銅價、樓市和股市的預測。我發現我沒有能力做這種預測。別人也沒有。第二,不要高估自己選股的能力。粗放選股,不做精確預測。
比如我想投資恆生指數,預期未來二三十年增值,但有些成分股可能不會有太好的表現。怎麼辦?
我做了一個折衷,把前20%的大公司去掉,把後20%的小公司去掉,再把完全不懂的行業去掉。剩下大約一半中型公司,再剔出我認為有問題的行業,比如家用電器和紡織。最後,再剔出一眼看去就很貴和商譽有爭議的公司,以及地方政府拼湊的公司。再加進個人判斷,選出50-70支股票。我把這視為比指數基金更好,更具成長性的資產組合。
這個組合當然會錯過很多好機會。但天底下的好機會太多了,你我能全抓住嗎?我不會輕易變動這個組合,也不會對IPO或市場熱點有任何興趣。我的工作就是守株待兔,除非某個股票漲特別多,才會「割韭菜」。
美國股民經歷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和本次金融海嘯,對指數基金的興趣空前高漲。中國股民近十年遭受的苦難不亞於美國股民。我們不該好好想想如何升級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