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貸在中國和外國被反了幾千年,但是從來都反不掉,它頑強地存在著。當今中國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難題,在不得不收縮資金供應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格外困難。他們很難從大的國家銀行獲得貸款,只能乞求於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多半是高利貸,這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資金負擔,極不利於他們的發展。因此消滅高利貸在當今成為更迫切的問題。
我們從來都認為,放高利貸是一種剝削,因為放款人不勞而獲,借款人揹負沈重的利息負擔。他們辛辛苦苦賺的錢被無端地扣除一部分。顯然很不公平。但是我們也應該從另一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沒有人放高利貸,急於用錢的人,告貸無門,豈非更加困難。至於說放款人不勞而獲,是一種剝削,那麼整個金融業都是不勞而獲的。他們是不是也在剝削?現代的金融業利潤非常豐厚,每年賺的錢是天文數字。如果他們沒有創造財富,所賺的錢全都是剝削來的。果真如此的話,全部金融業都應該立刻關門,免得危害社會,侵犯了別人的利益。所以金融業是否創造財富,它所賺的錢是否正當,事關金融業的存廢,也和解決高利貸的問題直接相關。如果高利貸也創造了財富,那就不是剝削,反而值得鼓勵。
回答金融業是否創造財富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它通過改善資金的分配,提升錢的使用效率來創造財富。或者說它的貢獻在於使得「錢盡其用」。一樣的錢可以用得得當,也可以用得浪費。金融業的任務就是把錢從使用價值不大的地方調撥到價值大的地方去用。這和物的調動類似。把香蕉從廣東運到北方,還是那些香蕉,但是物盡其用了,使用價值提高了,財富就被創造出來了。金融業賺錢並沒有剝削別人,它通過「錢盡其用」來創造財富。從這個角度來看高利貸,它恰好是最有效地利用了資金。因為它把錢調動到了能夠支付最高利息的地方去用。
市場上常用拍賣的方式提高物的使用價值。比如現在規定土地的使用一定要經過公開拍賣,避免用於欠合適的用途。如果資金的使用也採取拍賣的方式。資金的供給方可以舉辦拍賣,比如把十萬元使用一年的權力拍賣,誰出的利息率最高就給誰使用。結果一定是發生高利貸。可見高利貸是有效利用資金的方式。大家對拍賣這種方式並沒有異議,這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這樣我們對高利貸就有了新的看法。
高利貸的錯是在利息率太高,而不是資金的高效配置。如果能將高利貸的利息率降下來,它的壞處就避免了。所以對待高利貸的方針不是消滅它,而是降低它的利息率。從經濟學來講,利息率是使用資金的價格。價格高是因為供不應求。所以降低利息率的方法是增加資金的供應。這裡講的是增加高利貸的資金供應,不是一般的資金供應。過去反高利貸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不是增加高利貸的供應,相反,而是處處給它限制,不讓它發生。結果是事與願違,由於高利貸供給減少,利息率越來越高。所以,消滅高利貸的方法恰好是提倡高利貸,讓大家都去放高利貸。由於供給增加,利息率必定下降,高利貸的危害就避免了。
大家都去放高利貸,有沒有可能?從資金的數量來看是完全可能的。中國居民有幾十萬億的儲蓄存款,現在拿的利息率低於通貨膨脹率,事實上每時每刻都在損失財富。讓他們去放高利貸,獲得正常的利息率,他們肯定是很願意的。之所以大家沒有去放高利貸,有三點原因。一是認為這樣做不道德,二是不知道誰願意借高利貸,三是怕信用不可靠,借錢不還。通過本文的分析,應該認識到,放高利貸不但不是剝削,而且利國利民,非常值得鼓勵。第一點原因可以消除。第二條是信息不溝通。現在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問題大大地緩解了。只要在特定的微博上發一條消息,供需就能夠溝通。真正成為題的是第三條,怕借錢的人不還。事實上根據許多經驗,這種情況發生得很少。大量民間借貸的壞賬只有百分之一二,遠比我們設想的低。
由於民間借貸的市場發育不夠,信息溝通不夠,高利貸的利息率有高有低。高的可達年息百分之百,低的只有百分之十。比較普遍的大約在30%左右。如果大家都來放高利貸,利息率肯定會大大地下降。我估計在當前通貨膨脹率6%的情況下,市場利息率大約可均衡在15%上下(實際利息率約9%)。在這個利息水平下會有足夠的供應,也會有足夠的需求。希望有更多的人勇敢地參與放高利貸的行業中,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也提高存款人的所得。
個人從銀行把自己的儲蓄提出來放高利貸,表面上似乎會減少銀行的存款。其實企業借了高利貸後又會把錢存入銀行。所不同的是用錢的主人變了。這一變可以避免許多企業的倒閉,導致銀行壞賬。所以大家放高利貸是極其有利於銀行的。
也許監管當局又會搬出老一套的理由,民間借貸會擾亂金融秩序。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個人之間的借貸不涉及第三者,怎麼會妨礙了金融秩序。實際上是補足了現有金融業應該涉足而未能涉足的方面,是對現有金融業的有力補充。其結果能夠提高資金運用的總體效率,能夠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中小企業的產出,從而增加總產出,有利於緩解通貨膨脹。善莫大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茅於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