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電影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看中國2016年11月28日訊】終於看了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然後,聽說卡斯特羅死了。
數年前看劉震雲的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的時候,無論如何,想不到它可以成為一部電影。這當然得益於馮小剛的「智慧」,在電影裡,她用旁白的方式來表達對時代的「理解」。
我不反感馮小剛的「智慧」。但我更喜歡劉震雲的小說,因為他的小說「支撐」我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或者說,劉震雲寫了那麼多小說講了那麼多故事,概括起來其實就一句話——這個世界很扯淡。
電影版的「潘金蓮」更有戲劇性,把這個世界的「扯淡」濃縮了,是個好故事,但未必是個「好電影」——至少王思聰認為這電影不好賣。
在電影裡,為了讓丈夫能夠分一套房,李雪蓮假離婚。房子到手了,丈夫卻娶了別的女人,不再跟李雪蓮復婚,她還被前夫說成是潘金蓮那樣的女人。
為這點事兒,為證明當初是假離婚,為表明自己不是潘金蓮,李雪蓮從告狀到上訪,折騰了大約20年,以至於驚動了「首長」。有些人為此耗盡了一生最好的時光,有些人為此斷送了前程。
一件事變成了另一件事,一件事變成了很多事,以至於人們忘了當初這些事是由何引起的,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所有的人看上去都沒有錯,但卻釀成了一個所有人都膽戰心驚的巨大錯誤。
李雪蓮這朵奇葩,以一種奇葩的性格和生存方式,揭示了中國某種特色的一部分。那就是,相當多的人們,不得不認真地跟這個世界「扯淡」——在一個巨大的荒誕之下,小心翼翼經營著自己荒誕的小日子。
李雪蓮不願意跟這個荒誕的世界和解,自己成為荒誕世界的一部分,她被吞噬也吞噬著別人,大家互相吞噬,並隨時可能一同被一個巨大的怪獸吞噬。
直到有一天,前夫車禍身亡,李雪蓮突然發現人生沒了「意義」。她20年冤屈故事的基礎突然毫無徵兆地崩塌,以至於,她再也不可能洗去身上的「冤屈」,自己多年來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突然喪失了,面對的敵人突然沒有了,自己永遠不可能通過打倒敵人而成為一個「英雄」了。
如果世界突然不再荒誕,相信很多人一下子會無所適從。
就像卡斯特羅,一輩子把各種行動的「合理性」構建在「反美」這個偉大的事業上。
他「領導」古巴1000多萬人民,跟美國干了半個多世紀。據說,古巴大約有100萬人民中途投奔了美國這個敵人,據說一個曾經富庶的古巴在這半個多世紀裡,因為計畫經濟和封閉,被弄得一窮二白。
但這些都沒能動搖卡斯特羅的革命意志,他的革命理想,基本上被「反美」這一事業所替代,一屆又一屆的美國總統下臺又上臺,他還在台上反美;他以反獨裁登上舞臺,卻霸佔了舞台大半個世紀,他因此成了社會主義陣營裡的硬漢和英雄。
卡斯特羅活了90歲,還是沒有看到美國滅亡。這對於卡斯特羅漫長的一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奮鬥到90歲高齡,竟然沒有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一生反對美國霸權,卻在古巴霸權了一輩子,為了反對敵人,把自己活成了敵人。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在卡斯特羅描述的世界裡,一代一代的古巴人民,做著不可能實現因而顯得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夢或者說是悲壯的夢。他們出生,他們長大,他們老去,他們凋零,卡斯特羅的故事沒完沒了——整個國家,逐漸封閉,逐漸貧窮,彷彿成了世界的孤兒。
為什麼,領袖越偉大,國家越封閉?為什麼,領袖越長壽,人民越困苦?這總讓我想起劉震雲小說裡的故事的氣質:這個世界很扯淡。
有時候,世界荒誕至此,確實讓人無言以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吳智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