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早期,症狀多不明顯,如有腹脹、腹痛的問題時表示腫瘤已經很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大腸的長度大約在150~170公分之間,其中直腸雖然只占大腸長度的10%,但發生癌症的機率卻占了將近一半,所以特別把直腸癌標示出來,稱為大腸直腸癌。其他如乙狀結腸的發生率約占16~20%,降結腸約10%,其餘20~30%則分布於橫結腸或升結腸的位置。
當有下列情形時,就要注意大腸癌的可能性:
1、大便帶血,顏色可能為鮮紅或暗褐色。
2、大便習慣改變,可能有便秘及腹瀉交替出現,大便解不乾淨的感覺,或是裡急後重,亦即有便意卻排不出來,或大便形狀較以前細小,如鉛筆般的情形。
3、常常腹脹、腹痛,這表示腫瘤已長大至阻塞腸腔。
4、貧血症狀,如頭暈、走路會喘。
5、腹部腫塊。
6、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7、持續性疲勞。
一般而言,當腫瘤進展至肝、肺的轉移,或腹腔內局部器官侵犯時,則會有體重減輕、惡病體質,或局部可觸摸到腫塊。
中醫認為大腸癌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恣食肥甘,痰熱蘊結,瘀於大腸;或因外邪內干,注於大腸;或憂思七情鬱結,滯於大腸。
中醫類似於大腸癌的記載,散見於「腸覃」「臟毒」「積聚」「腸癖」及「腸風」等疾病中。清朝王洪緒《外科全生集》所謂的翻花起肛:「潰久不斂,必至翻花起肛堅硬」,相當於末端直腸癌。
《諸病源候論》則稱直腸癌為臟毒:「臟毒,專由大腸血熱,或平素喜吃辛燥煎烤之物而成病也,生在肛門內大腸盡處,往往潰爛至肛門外,治法大約與腸癰相仿,而主藥必以忍冬藤、麥冬為主,並多加地榆、蒲黃庶幾有瘳。」提出了腸癌的清熱解毒治則。
由於大腸癌前期,亦即零期、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5%,是所有消化道癌症中,預後最好的一種。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免除大腸癌的威脅。
大腸癌的中醫療法
從四十歲至四十五歲開始,大腸癌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因此大腸癌的篩檢對象應為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只要每年採集糞便做潛血反應檢查,若呈陽性反應就做大腸鏡檢查。
罹患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的家族成員,在青春期之後就可能逐漸出現瘜肉,且不論發病年齡,到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時即陸續癌化,其癌變率超過90%。不論是否屬於遺傳性原因,大腸直腸瘜肉可以說是大腸癌最主要的潛在危機。而瘜肉切除的病人比未切除者,可減少78~90%大腸癌發生的機率。
此外,長期的慢性全大腸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特別是十年以上的,也必須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癌變的黏膜細胞。
大腸癌的篩檢方法通常有四種:
1、肛門指檢:手伸到肛門裡面查看有無腫塊。
2、糞便潛血反應檢查:肉眼看不到的稱為潛血,如果檢查是陽性,即應做進一步的檢查。
3、軟式乙狀結腸鏡檢:可檢查到離肛門口60~80公分的範圍,而大部分的大腸癌會發生在這裡。
4、大腸鏡檢:最準確而且最詳細,涵蓋的範圍也最廣。此外,也必須抽血定量血清癌胚抗原(CEA)濃度,其為腫瘤侵犯程度的指標。
中醫認為大腸癌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恣食肥甘,痰熱蘊結,瘀於大腸。(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認為大腸癌的形成,多由寒溫失節,外邪入侵,客於腸道,或恣食肥膩厚味或誤食不潔之物,損傷脾胃,濕熱邪毒流注大腸;或憂思抑鬱而致氣機不暢,濕熱邪毒乘虛而入,浸注腸道,淤滯凝結而成。
大腸癌早期,症狀多不明顯,可根據其病機特點,用健脾理氣除濕的方法治療,如參苓白朮散合三仁湯加減,可以增強抵抗力,又有延緩癌變過程的作用。
到了中期,正是癌細胞迅速發展的階段,正氣尚未大衰,邪氣正盛,表現為濕熱瘀毒所致的種種症候,如腹痛腹脹、腹部腫塊、腹瀉、裡急後重、便有膿血黏液、食慾不振,可用白頭翁湯合地榆槐角湯加減來清瀉濕熱、化瘀導滯。
一旦進入晚期,正氣衰敗而邪氣又實,濕熱瘀毒久結下焦,肝腎受損,濕熱傷陰,瘀阻血絡,尤其手術、化療或電療之後陰虛尤為顯著,症見消瘦、頭暈目眩、腰疼膝軟、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乾,便乾尿赤,此時宜以知柏地黃湯加減來滋養肝腎。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灣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
責任編輯: 王欣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