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曾帶經濟學家逛香港濕貨市場,得到的共識是:「香港有世界上種類最多,而且價格最具競爭力的食材。」(攝影:龐大衛/看中國)
【看中國2022年9月26日訊】當香港不再是金融中心,香港甚麼都不是。
我在世界各地,沒有見過一個地方像香港般「全民皆股」;香港人的平均「財經智商」,恐怕也是數一數二。甚至乎我可以大膽講,其實國際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一般民眾對財經金融的參與程度,也沒有香港人那樣高。
香港人對於金錢的敏感,非外人能明白。但以我的觀察,就算是剛剛移民到香港人的人,在幾年間也會受到這股氣氛感染。
「但這種投機套利的文化,對這個城市有利嗎?」可能有人會這樣問。我明白,也有些朋友對於金融市場的變幻莫測,有種無以名狀的恐懼。也有人會覺得,金融投機好像對社會沒有甚麼貢獻,不如實業可以生產各種有用的生活所需品。
2014年香港有個大型的經濟學者聚會,我作為香港人,也是一個業餘經濟學愛好者,自然也想將香港美好的一面呈現在朋友面前,同時也盡一個經濟學人的責任,引發有趣的思辯。
帶這班經濟學人到金管局、港交所嗎?那太沒趣了。究竟有甚麼最能夠反映香港市場的生命力?那裡可以讓我說一個關於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關係?
結果,我帶了這一行人到樂富的領展濕貨街市。「各位,漁農礦產等第一產業,只佔香港經濟的千份之一,但是我想請大家到這裡,看看香港買得到的水果蔬菜肉類和各種食材,看看價格、質素和選擇種類。」同行的經濟學家,來自世界各地,足跡也遍及全球;我們的共識是:「香港有世界上種類最多,而且價格最具競爭力的食材。」
逛街市後,我們到附近一間平民的酒樓「飲茶」;香港隨便找一家酒家的點心,在吃貨的眼中,已經是世界級水準,香港人也因此變成的嘴刁,飲食業競爭也非常之大。
香港是美食天堂,除了因為有巧手的廚師,更重要是有最好的食材;但是香港本身沒有出產食材,一切都要靠進口。這本身已經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濟問題。
「世民,你這個安排,有你想帶出的訊息吧?」有一位從印度來的好朋友問。
「各位,今天我希望讓大家見到一個可能連經濟學阿當史密也會感到有趣的故事。香港的漁農產出少之又少,但香港的食材供應來自世界各地,選擇多,競爭也大,而香港在農產品進口,亦沒有太多限制,而香港的食物安全水平,也是世界級的。對比有漁農出產的其他國家,香港的優勢,最主要是沒有保護主義。」
「今天我想分享的第二個感想,就是香港的飲食文化。大家今天吃到的酒樓點心,曾幾何時是宮廷菜式演化出來的,但今天已經青出於藍。我可以大膽講,全世界就只有香港可以用如此相宜的價格,食到那麼好的點心。當中除了因為香港的食材供應質素,還有就是師傅的功藝。香港第一代的點心師傅,許多都是從廣東省來的。但後來在這個地方,漸漸孕育出本地的菜式風格,融匯創新。在經濟學裡面,我們說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就是天然資源和人力的結合,我也想飲食業的發展和市場結構,是一個我們經濟學人應該多研究和發表的範疇,因為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是和民眾息息相關,也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和共鳴。」
「但還有一點或許在表面上見不到的。剛才逛的街市,本來是政府間接擁有的資產,但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政府為解決財困,將這些資產打包到股市集資。幾年下來,我見到很明顯的進步;其實最初政府辦街市,是為了安置街邊的小販。街邊小販的問題,是當沒有產權但又有商機的時候,很容易滋長反競爭的商團;這些商團,漸漸就變成了幫會。幫會在戰前戰後的香港,有很大的影響。曾幾何時香港政府以經濟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我想也是一個作為經濟學人會很感興趣的題目。」
「幫會的問題某程度上理順了,但政府營辦街市的效率是欠佳的,最終還是借助金融市場處理從前遺留的問題。就是這樣,大家見到了香港的產業演進和公共政策的關係。沒有金融市場帶來的財富和效率,很多美好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香港高效而複雜的社會和經濟,最終體現在財經金融的高度發展。金融業不是唯一的產業,但沒有這個行業,香港甚麼都不是。」
利世民
追蹤作者:https://linktr.ee/unsubject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