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陸正在興建的大廈。(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斷供潮遍地開花;行文之時,據聞中國大陸各地最少已經有百五個樓盤的業主,停止向爛尾樓輸血。有些人認為大陸經濟泡沫爆破,最終會影響到香港;但我卻有另類睇法,認為今次亦可能是另一個泡沫經濟周期的起點。
停供按揭,首當其衝是銀行;反而是房地產發展商,其實早就收了錢。明明收足了錢,為何沒有資金去完成項目?
原來,大陸房地產行業利潤非常微薄;個別比較進取的發展商,以薄利多銷的策略,建立龐大的現金流,然後再以這些收入支付高息債的利息支出;如是者,多年累積下來,有些房地產發展商的規模膨脹得不可思議。
那怕是一切條件不變,亦很難說房地產泡沫會否繼續膨脹下去。但自從 2021 年北京下旨打壓高槓桿的發展商,第一波衝擊就是若干發展商即時出現流動性危機。用一般人的講法,就是沒有錢出糧,甚至連支付利息的錢都沒有。
見發展中項目收交無期,小業主想壯士斷臂,停供按揭,也是理性計算,人之常情。但堅持合約原則,反對輸打贏要的人,可能會認為貸款就是一個協議,業主收不到樓,那是業主與發展商之間的糾紛,銀行追收欠款是天經地義。另一邊廂,也會有人認為,既然按揭是有抵押的貸款,而向有問題的項目批出貸款,銀行也有一定的責任,所以銀行沒收爛尾樓工地,已經是最合理公道的處理,之後就不應該在傷口上灑鹽,再向小業主追收差價。
假如在法治社會,以上的矛盾,最終大可由法庭處理;但在中國大陸,任何事情的首要考慮,都一定是基於統治的結構穩定。
幾乎可以肯定,這場金融危機的處理方式,必然涉及由中央由上而下的信貸寬鬆。
事實上,早幾個月已經開始了這個「放水」的程序。但觀乎世界各地每次經濟危機後的量化寬鬆,最終都只會催生另一類資產泡沫;而本來想托市想救的市場範疇,往往不為所動。例如2015年股災後,中央的寬鬆政策,定向降準,本是為了支持 A 股市場,但結果卻引發這一浪房地產市場泡沫。
事實擺在眼前,今次房地產泡沫爆破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也正正是2015年後村鎮金融吸納最多資金的地方。追源溯本,千錯萬錯還是政策制定者的失誤。
政策失誤,是因為下達旨令的中央政府,與地區甚至個人的利益有衝突。其實,這種利益矛盾,是正常不過的事,世界各地亦如是。中央要經濟增長,地方政府要交數;地方政府就以鋼筋水泥搭建出政績;中央要將民眾的勞動成果和積蓄困在牆內,民眾就以住房磚頭作為保障個人利益。
房地產經濟的代價,就是風險層層而上,最終集中在金融系統的頂峰。所謂放水,其實只不過是在不經不覺之間,從每個人的口袋裡、銀行存款中,偷走血汗錢。當理性的人知道錢的購買力會被剝削,自己會買點甚麼資產保值,甚至進入非理性的亢奮。本來,世界各地的民眾,都是如此這般地被剝削,但是中國大陸民眾,選擇就更為有限。極少數有特權製造出金融工具、樓盤、以至各種奇形怪狀的投資產品的金融才俊,是首先收割到大多數利益的極少數人。
太平盛世,統治者豢養以上的少數金融市場才俊,甚至讓他們覺得晉身統治階級,好讓借他們的手去抽取民眾的財富。但是當好景不再,以上這些人的下場,不難想像。
對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是有選擇好過沒有選擇。當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越來越大,同時美元的幣值又在上升當中,直覺告訴我,在可見將來,中國大陸裡面仍然擁有資產的人,有更大動機去將自己的財富移到美元為主的地區。
香港至今仍然是美元化的經濟體,但是我不知道這個現實,究竟可以維持多久;又或者最終香港會否被北京視為制度的漏洞,甚至是威脅。但假如這個現實不變,香港資產市場,很大機會繼續扮演資金避風港的角色;港股、港樓等,實在不宜太過睇淡。但再強調一次,以上所講的推論,大前提是,香港美元化經濟的現實不變。
利世民
追蹤作者 https://linktr.ee/unsubject
(編按:利世民是香港時評人、財經專家,現為香港《看中國》專欄作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