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圖片來源:Pixabay)
《道德經》(又名《老子》)有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直譯
最上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利益萬物而不爭取,它停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上善者居處好的地方,心胸沉靜善於包容,與人交往友好,說話堅守誠信,為政治理喜好安定,處理事情能發揮才能,行動之間能把握時機。
因為具有不爭的特性,所以不會產生怨尤。
由於水具備多樣的特質,因而老子特地以水的各種特性來做比喻,藉此說明最上乘的人應該具備哪些人格特質。
水之特性
不過,水到底有哪些特性呢?
第一,水是柔弱且堅強的。老子在經文第七十八章即說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意思是說,天底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同時之間又沒有任何東西能比水更有力量。這是因為柔弱的水蘊涵著莫大力量,否則怎可穿透堅硬的石塊呢?!
第二、水是與時遷移,週而復始的順應天時。如西漢河上公所謂的「水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源泉也。」又例如,水在冬季期間,因為結冰而潛伏不動;當春天到來,凍冰就開始逐漸融化成水並緩緩流逝;夏季期間,豐沛的水勢大而湧動;秋季期間,百川入海而廣泛匯集。河上公亦言:「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無論何時,水的細小、洪大、緩行、奔馳,都是配合著季節等自然變化。
第三、水是隨著地形而動而變。例如水雖然沒有固定的形狀,卻能遇圓則圓、遇方則方、遇尖則尖……。正如河上公所謂的:「能方能圓,曲直隨形。」至於水的清、濁及緩、急,也都是配合著周遭環境來起變化的,而不是由它自身來改變它融入後的環境。
第四、水是往低處流的。水的流向是往較低的方向去的,即便該處汙濁不堪,水仍不辭而奔赴。水的這些特性跟老子所言的「道」是相通的。
北宋王安石在《老子注》中,也闡述了這一章的涵義:「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爭。眾人好高而惡卑,而水處眾人之所惡也。」
滄浪之水
提及水,想必許多人立即聯想到記載於《孟子・離婁》或《楚辭・漁夫》的「滄浪之水」這一典故。最後,再來跟大家談談這兩則著名的故事。
根據《孟子・離婁》所載:
孟子說:「如果對不仁愛的人能夠用言語來勸說,還會發生亡國敗家的事?曾經有幼童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聞言後表示:『弟子們聽好,清澈的水能用來洗帽纓,渾濁的水能用來洗腳,這都是由自己來決定的事。』所以,一個人必定先侮辱了自己,然後別人才來侮辱他;一個家庭必定是先自己毀壞,然後別人才來毀壞它;一個國家必定是內部率先互相征伐,別人後來才去討伐它。《太甲》上說:『天降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做壞事,就逃脫不了滅亡。』這說的正是此意。」
根據《楚辭・漁夫》所載:
屈原在遭到放逐後,隻身來到湘江流域一帶徘徊。他憔悴地在沼澤邊遊蕩、吟唱。一位漁翁瞧見他後,便開口問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甚麼變得這副模樣?」
屈原回覆道:「世上的人都混濁不堪,唯獨我一人乾淨;大家都喝醉了,唯獨我一人清醒,因此就遭到流放了。」
漁翁接著說道:「聖人不執著、拘泥於事物,能隨著世俗而轉變。世人都混濁,何不順勢翻攪水中汙泥,掀動波浪?眾人都喝醉了,何不吃些酒糟,喝點薄酒?何必展露高深思想、超俗行徑,導致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必定要彈掉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必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怎麼能夠讓潔淨的身軀接觸到塵世中的髒污?我寧願跳入湘江裡,葬身在江魚的肚腹中,怎麼能夠讓潔白身軀去蒙受世俗的塵埃呢?」
漁翁聽完屈原這番言論後,微微一笑,搖起船槳離去了。他一邊搖槳一邊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能夠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能夠用來洗我的腳。」漁翁就這樣逐漸遠去,不再與屈原說話。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