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生存还是毁灭”(To be,or not to be),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王子在面临无比巨大的压力和抉择时,发出了这句著名的心声独白。古往今来,人往往在面临生命的重大转折点时不由得思索人生的意义。
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平凡度日,诸事顺利的人也许认为这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因为死亡是远在天边的事。但对一些正处于生死关头的人来说,生命的意义一下子变得紧迫而真实,就好似人被困于漆黑的隧洞里急于盼见一丝光明,又好比闷在水底挣扎着想吸一口氧气。
日本顺天堂大学肿瘤病理专家樋野兴夫在临床经验中发现,癌症患者被医生宣告去日无多时,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无比重要。在被疾病折磨、煎熬中,患者因濒死恐惧、尊严丧失、焦虑不安、绝望厌世等情绪的产生,饱受折磨。生死哲学决定着他们如何在最后的日子里处理亲情、友情、爱情、工作、事业,乃至他们自身如何面对死亡和知觉消失。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樋野先生意识到癌症患者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痛苦、多么需要被关注。他2008年起在日本创立了首家“癌症哲学门诊”,由于反响很好,至今这个项目拓展到咖啡厅、茶馆,甚至发展为“癌症哲学沙龙”。
在这些地方,身患绝症的人们暂且离开手术、服药、化疗这些常规医疗手段,坐下来,泡杯茶,和医生一起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如何面对死亡。樋野先生将其中的体会和心得写成一本书:《纵然明日离世 不碍今日浇花》。
这本书中樋野先生说,他对患者开出的是“话疗处方”。也就是用言语抚慰患者的心灵,减缓他们对死亡的焦虑和绝望。但是遍读全书,并没有找到一句轻飘飘的诸如“没关系呀、还有希望呀、别太想不开呀”之类的话。
笔者认为这本书通篇其实围绕着一个观点:由死观生,通过理性思考人生,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那么具体是些什么处方呢?樋野先生举例说,患者通常有两大思维困境。一是:“得了不治之症,在社会上、家庭中还有我的位置吗?”再一是:“不久人世了,我这一辈子有什么意义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