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工業革命為何不會發生在中國

 2013-02-09 11: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研究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學者不計其數,其中,筆者卻對英國牛津大學的羅伯特縠倫教授「情有獨鍾」。這自然是因為他的學術觀點對我的思維有所啟發。

簡言之,羅伯特縠倫認為英國之所以發生工業革命有其獨特的經濟和社會原因,並不單像一般人所籠統認為的那樣,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從而帶動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在他看來,更為現實而深層的歷史原因,其實是在於當時英國工人的高工資水平和低廉的燃料價格。

艾倫教授所總結的這兩個原因讓筆者自然地聯想到了中國。當年英國的情況不是正好和中國截然相反嗎?中國勞動力的低廉價格和相對高昂的能源價格和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兩項條件形成了如此強烈的對比,令筆者彷彿聽見艾倫躲在他的著作背後嘲笑說:看吧,一個充斥著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度是毫無產業創新可言的。

當然,艾倫並沒有寫作一本對比中英兩國經濟發展歷史的著作,筆者不過是通過他的《全球視野下的英國工業革命》一書展開了一點合理的聯想。

雖然沒有直接對比中英兩國之間的社會經濟情況,但艾倫卻對工業革命前後英國和歐洲國家的經濟情況作了一番對比,這種比較在筆者認為比孤立地論證為什麼工業革命偏偏首先發生在英國更有意義。

如果說18世紀中英之間的經濟狀況鮮有相同之處,那麼英國與歐洲的情況則顯然是同中求異。當時的大部分歐陸國家均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過渡,而在科學技術的進步方面,法國等歐陸國家完全有與英國並駕齊驅之勢,但工業革命還是發生在了英國,可見科技發明並不是它唯一的決定因素,甚至不是主要的因素。

稍作思考,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所謂的工業革命,說到底還是得讓科學發明與創新具有「實用」的功能,也就是說能直接投入生產並盈利。中看不中用的科技發明顯然是無法觸發工業革命的。

此外,假如資本家發現投入到生產中的新技術成本過高,導致使用新技術比直接使用傳統人力勞作生產時的利潤更少,那麼也不會有人願意使用這些技術,工業革命也就壓根不會發生。這些恰好都是歐洲地區的社會現實。

英國的情況卻正好相反,17、18世紀以來英國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增長率普遍要高於歐洲國家,倫敦已經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工人平均工資最高的城市。這讓英國的僱主們絞盡腦汁希望減低人力成本,以便讓商品更有市場競爭力。

能夠代替人力的新生產技術的誕生恰恰與他們的這一經濟願望契合,這使得資產階級們有了使用新技術、進行工業革命的意願和動力,而在歐洲大陸的很多國家,低下的工資水平讓人力成本比英國低廉得多,工廠主們以改進生產技術來減低成本的意願自然低了不少。

再者,勞動力的高工資還給英國帶來了一個好處,那就是勞動者消費的能力更強。工業革命前夕,相對更為富有的普通英國人的日常開銷要高於歐洲大陸人,這些消費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教育和技能培訓。

據統計,英國1800年的人均識字率為53%,大大超過同時期的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的識字率大致還保持著中世紀晚期的水平。羅伯特縠倫寫道:「在接受教育和培訓之後,英國民眾的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大幅提高,這顯然有助於他們發明創造更多新產品和新工藝。」

長此以往,英國便逐漸產生出了數量龐大的熟練機械工和技師,他們頭腦中的奇思妙想也就能更容易地轉化為新的生產技術。

在高工資水平的前提之下,英國還「非常走運」地擁有豐富的煤炭儲量,這使得英國的能源價格比歐洲其他國家要低得多,自然更是低於原先的人力成本了。低廉的能源價格讓機械代替人力成為了一樁極為划算的買賣,因為「在能源方面節省下來的開支足以抵補多支付給工人的報酬,尚有結余。」

如此,成本低廉的機械生產自然是多多益善,而隨著機器代替人力的趨勢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成為機械師而不是單純出賣體力的工人。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高工資待遇逼迫資本家尋求新技術來降低成本,而利潤豐厚的新技術的出現又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生產技術的研發。二者互相促進,使得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之勢。

英國的工業革命浪潮,既有煤炭資源等有賴於天時地利的天然因素,更有不少人為的原因,重視文教和科學、給予勞動力豐厚的待遇都是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條件。假如18世紀以來的英國人拿著比歐洲大陸工人更低的工資,甚至比使用機器的成本更低的話,那麼以機器代替人力從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就顯得毫無必要了,工業革命也就無從發生。

回看工業革命時期的中國,自1738年之後的近兩個世紀裡,北京的一個普通勞動力工資水平一直徘徊在「勉強維持生活」的最低水平線上。即便到今天,中國普通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依然是在全世界名列末尾的。這種情況下,普通人是絕對不可能有足夠的財富可以供其投入到教育和技能培訓上,所謂的科技創新更是無從談起,而散佈於全國各地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在資本家眼裡則充當了價格低賤的「人肉機器」。

在勞動力比什麼機器都便宜的前提下,人們不太可能迎來一個崇尚教育和科技創新的社會,因為,在在這個社會裏,人的才智和能力並不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使用。人,與其說是創造者,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重複勞作的活體機器。

工業革命之所以不會發生在中國,通過對比18世紀以來中國和英國普通勞動力的收入,其中原因不難被我們理解;同理,當我們對比今天中國的平均工資和世界發達地區的工資水平,似乎也很難期待未來的中國會發生某種科技創新或生產革命。當作為勞動者的人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甚至蔑視的時候,創新,無非是一句空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BWCHINESE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