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平和的、良好的、樂觀向上的情緒,有益健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經歷情緒的起伏狀態,包括喜怒哀樂等等,我們知道長期處於某種不良的情緒之中,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必須努力使自己保持平和的、良好的、樂觀向上的情緒。調整情緒變化可以治病,那麼,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調節呢?中醫心理療法教你4大招。
調整情緒變化有助於治病
中醫認為情緒的變化過度,可能會引起疾病,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情志相勝理論來治療疾病。傳統中醫很早就應用心理療法,稱之為「意療」。心理學的治療方法尤其對於精神方面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經常能夠收到比藥物治療更佳的療效。
古代醫家對此有許多論述,例如《東醫寳鑒》中說:「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於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入我悔悟……頓然解釋,則心地自然清淨,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則藥未到口,病已忘矣。」
明《本草經疏》中說「以識遣識,以理遣情,此即心病還將心藥醫之謂也。」吳師機《理瀹駢文》中說:「情慾之感,非藥能愈,七情之病,當以情治。」
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因素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創立、積累了許多心理治療的科學方法,以下就介紹給大家:
1、情志相勝療法
古代醫書《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和《素問・五運行大論》都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這種糾正情志異常的方法,是中醫精神治療的原則,也就是「情志相勝」的基本精神,亦即有意識的採用另一種情志活動去控制,或是調節因某種刺激而引起的疾病,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2、移情易性療法
用繪畫、書法、唱歌等陶冶情操,可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移情易性的目的是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或改變周圍的環境,避開不良刺激,使其從某種情感轉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或通過談心、學習使其改變情操,這就是所謂「移情易性」。
《臨症指南醫案》中說:「情志之鬱,由於隱性曲意不伸……蓋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具體方法則因人因病而有所不同,可以採用適宜的方法,例如用書法、繪畫、唱歌等陶冶情操,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3、順情從欲療法
《素問・移精變氣論》指出:「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這也是心理療法之一。
在人類社會中,衣食住行等是我們必要的生活物質需求,而這些基本的生活物質願望若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精神情志的改變,在治療中只靠說服開導,移情易性恐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要得到社會必要的支持,朱丹溪曾說:「傳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所關甚大,飲食之欲,於身尤切。」
在當前優越的社會制度下,社會為我們創造了「順情從欲」可行性的條件。如天災人禍造成情志失常,通過社會集體的關懷,社會救助等,這些都是順情從欲的治療措施。
4、語言誘導療法
《素問・移精變氣論》說:「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這就是指出,要關好門窗,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對病人予以同情的態度,詳細詢問病情,利用勸說開導來使病人說出真情,將痛苦訴說出來,也是一種「心理疏導」方法,有利於病情的治療。
如若能調治其神,使患者面色光華,脈息和平,神氣旺盛,則預後良好,如若不然,患者面色無華,脈不應時,神氣喪失,對治癒疾病缺乏信心,則預後不良。
責任編輯: 亞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