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疼痛老是治不好?有可能是搞錯位置、用錯方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導讀:陳年頭痛、肩頸痠痛老是治不好?有可能是搞錯位置、用錯方法,因為身體的疼痛是會連動的,有時候感到不舒服的位置,和真正有狀況的位置差了十萬八千里,而「激痛點療法」可以針對疼痛的源頭,徹底終結痛症。
珍妮佛,二十八歲,為了保持健康,她喜歡每天早上在清新的空氣裡晨跑,但現在她不再跑步了,甚至就連短距離的散步也不太願意,因為她的膝蓋和腳跟持續隱隱作痛。
拉里,五十二歲,每天都被背痛搞得心神不寧。他必須花很大的力氣上、下床,除此之外,不管他坐著、站著或躺著,背都會疼痛難耐。這股疼痛讓他討厭工作,也毀了愛情生活。
梅蘭妮,三十六歲,白天都坐在電腦前打字工作,晚上則老是擔心著自己的未來,因為她的雙臂和雙手一直又痛又麻,但身為一名單親媽媽,不管怎樣她都必須賺錢養家。
傑克,四十五歲,夜裡總會因自己的肩痛醒來。他無法抬起手梳理自己的頭髮,也無法搔抓自己的背部。只要動作稍微大一些,就會感覺到一陣猶如電擊的劇痛,痛得他齜牙咧嘴、喘不過氣。難道他的身體狀況已經開始走下坡,步入人生無可避免的衰老和失能階段嗎?
霍華,二十三歲,是一位有天賦、主修小提琴的學生。然而,這些年跟著許多名師努力學習後,他卻開始擔心自己無法以演奏小提琴為業,因為他的手指不斷出現無法解釋的疼痛,且變得越來越僵硬。
你身邊有像珍妮佛、里拉、梅蘭妮、傑克或霍華這樣的人嗎?這樣的人無所不在,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辦公室,甚至是每一個城鎮中,你都能發現這些人的身影。他們除了受慢性疼痛所苦,還面臨著相同的處境,那就是:對這些疼痛束手無策。這些患者不是沒努力過,他們已經為此付出了很多心力。看過醫師、做過檢查、接受過物理治療,還沉重地填過各種醫療保單,或支付了龐大的費用。
患者們試過整脊(chiropractic)、針灸、磁石、疼痛飲食和草藥療法。他們按時地服藥,也確實地執行伸展運動,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狀況變得比較好,但不久之後疼痛總是會再度找上門。照這個情況來看,似乎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患者害怕手術會成了自己唯一的選擇,而且醫師也不保證手術能成功解決疼痛問題。於是,他們開始另謀出路,希望這個世界上有個對疼痛有所了解的人,能提供一些實質的幫助。
每天,臨床上都有成千上萬的按摩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醫師堅定表示,大部分的常見疼痛──還有許多其他令人費解的身體不適──其實都是「激痛點」(trigger point),或說是肌肉裡緊縮的小結節(knot)所致。擅長檢測和治療激痛點的疼痛科醫師發現,今日他們處理的病患中,大約有七成五的疼痛主因都是激痛點,而且幾乎每一種疼痛問題都與激痛點脫不了關係。在許多情況下,連纖維肌痛症這種折磨了數百萬人的慢性疼痛病症,都常判斷為是由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ain)和激痛點發展而成。肌筋膜的英文為「myofascia」,「myo」是肌肉的意思;而「fascia」就是筋膜,是一種既覆蓋在肌肉表面,又存在於肌肉組織之間的結締組織。「肌筋膜疼痛」是由肌肉裡的激痛點引起的疼痛。大部分診斷為纖維肌痛症的人,也都有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和激痛點問題,但其中也有部分纖維肌痛症患者是遭誤診。坦白說,臨床上將肌筋膜疼痛誤診為纖維肌痛症的例子並不罕見。
目前已知激痛點會造成頭痛、頸痛、下顎疼痛、下背痛,以及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症狀,還會造成許多容易誤以為是關節炎、肌腱炎(tendinitis)與肌腱變性(tendinosis)、滑囊炎(bursitis)或韌帶受損等的各種關節疼痛。激痛點所引發的問題五花八門,舉凡耳痛、頭暈、噁心、火燒心(heartburn)、假性心痛(false heart pain)、心律不整(heart arrhythmia)、網球肘(tennis elbow),以及生殖器疼痛等都可能因激痛點產生。激痛點也可能導致嬰兒腹部絞痛,或是較大的孩童尿床,亦可能是促成脊椎側彎(scoliosis)的原因。激痛點還可能引發鼻竇疼痛和充血,或導致慢性疲勞和抵抗力差的部分原因。由於激痛點會造成長期疼痛和失能,讓人有股永世不得脫離苦海的感覺,因此更甚者,還可能會使人憂鬱。
其實,激痛點引發的問題非常好解決,只要掌握正確資訊,絕大多數人都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這是不錯的發現,而且也該讓一般大眾都知道這些概念了。這是因為,即便激痛點出現在醫學期刊裡的時間已經超過七十年,現在還有太多醫師和醫療從業人員與此觀念觀念保持距離。又是為什麼,醫學專家會不接受激痛點這個觀念呢?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激痛點無法用核磁共振造影(MRI)、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等方式照出,也無法在大體身上觀察其存在。然而在這些原因之下,還有一個更為基本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所謂的肌肉專科醫師,能在大型學習或研究機構的支持下研究肌肉的疼痛原因。如果你是個醫學生,你不可能立志當個肌肉專科醫師,因為這項人體最大的器官其實是個醫學界的孤兒。誠如身兼研究學者身分的大衛・賽門斯醫師在本書的推薦序中所言:「肌肉是人體器官裡的孤兒,醫學界沒有人為它成立一門專科,也沒有人特別招募資金探討肌肉所引發的疼痛問題。這樣的背景,讓醫學生和物理治療師在接受醫學訓練時,亦鮮少有機會從肌筋膜的角度去學習,如何辨別與治療肌筋膜激痛點的基礎知識。」
事實上,在肌肉、筋膜、神經、激痛點和轉移痛等方面,還有許多的未知待我們去了解。但在另一方面,我們「確實」也已經知道了許多事實,比方說:激痛點確實存在。我們的手指可以感覺得到激痛點,敏感的電子儀器也能測量得出激痛點的獨特電子訊號。在電子顯微鏡的輔助下,我們已經可以拍攝到活體肌肉組織裡的激痛點,也能透過2D超音波(2D grayscale ultrasound)、振動性彈性成像(vibration sonoelastography)以及杜卜勒超音波(Doppler ultrasound)看見激痛點的身影。先進的微型針頭也讓我們能對活化或潛在的激痛點採樣,了解其生化物質的狀態。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生物化學物質的濃度與疼痛、感覺、細胞內溝通和發炎反應等息息相關,所以檢測這些物質能讓我們找出激痛點有別於正常組織的特性。
目前許多已知的激痛點知識,都詳載在珍奈特・崔薇兒醫師和大衛・賽門斯醫師所著、分為上下兩冊的醫學教科書《肌筋膜疼痛與機能障礙:激痛點手冊》(Travell,Simons&Simons'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The Trigger Point Manual)中。其中資訊絕大多數以艱澀的科學術語表達,但只要將這些資訊轉換成親民的日常用語,一般人也能從中掌握激痛點的基本觀念。
崔薇兒和賽門斯在書中所言,激痛點就是肌肉裡攣縮的小結節,密度或緊繃度通常比周圍的肌肉組織高。不過就個人感受上,往往只會覺得出現激痛點的肌肉纖維緊繃,猶如拉緊的吉他弦。激痛點本身對肌肉纖維造成的持續性壓力,會限制該纖維附近的血液循環狀況。此舉會導致代謝的副產物累積,並讓代謝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素無法到達此處;假如一直沒有對此展開作為,激痛點對此處的影響就會持續數個月,甚至是數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想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一定要有所行動。
真正導致疼痛的病灶可能與疼痛處有段距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治療激痛點的困難之處在於,它們多半會將疼痛感傳送到其他的部位。大部分的疼痛治療都假設,我們能在疼痛的部位找到疼痛的病灶。然而,激痛點幾乎每次都會將它們產生的疼痛感導往他方,而產生轉移痛的特性也正是讓每個人難以擺脫疼痛糾纏的原因。根據崔薇兒和賽門斯的說法,傳統的疼痛治療無法成功消除疼痛,是因為它們都把治療的重點放在疼痛本身,一股腦地治療感到疼痛的位置,卻忽略了真正導致疼痛的病灶可能與疼痛處有段距離。
相較於一味地治療疼痛處,以全身性的藥物治療局部的疼痛是當前醫療更嚴重的問題。近來,止痛藥讓我們付出的代價越來越高;它給了我們藥到病除的假象,但實際上,卻只是將我們的問題暫時性的粉飾太平。大多數的常見疼痛,如頭痛、肌肉痛和關節痛等,都是一種警訊—是人體避免肌肉過度使用或受傷所產生的保護反應。疼痛能告訴你,哪裡出了狀況,需要格外注意。用藥物中斷和忽略這類訊息,並不是一件好事。當我們看清了疼痛在人體扮演的真正角色,不再把它視作苦難的代表後,就能夠針對疼痛的病灶展開治療。
疼痛誤診的狀況,是崔薇兒和賽門斯最重視的議題。激痛點所引發的轉移痛和許多常見疾病的症狀相仿,但醫師受訓的過程中鮮少接觸到肌肉病理和失能方面的知識,因此常會誤判患者的狀況。崔薇兒和賽門斯醫師認為,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常見疼痛都是由激痛點引發,沒有這個基本觀念,必會導致誤診,使得疼痛問題無法有效改善。
激痛點按摩是從三大面向來達到舒緩疼痛的功效:打斷使肌肉持續收縮的化學和神經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提升收縮組織的血液循環;直接伸展因激痛點糾結的肌肉纖維。
自我按摩有許多額外的好處。譬如,可以完全掌握治療自身疼痛的時間、地點和治療強度。如果在半夜痛醒,我們能馬上自力救濟,並能同時從源頭解決問題。自我按摩還能控制按壓的力道,假如對按壓的力道相當敏感,這一點就格外重要。最重要的是,自我照護讓我們不論身在何處,都可隨時依自己的狀態進行各種治療――不需要預約、不需要昂貴的器材,也不需要費心請假。
本文由采實文化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激痛點按摩全書》,作者:克萊爾・戴維斯、柏・戴維斯。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