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94.48萬億元,同比增長13.9%,比上月末低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29.69萬億元,同比增長5.5%,比上月末低0.6個。這說明,央行在貨幣供給的控制上依然保持舊有思路,通過貨幣條件達成人民幣升值結果的老問題依然在持續。
本輪的人民幣升值非同以往,當年匯率波幅被控制在0.5%時也沒有出現過連續幾十天問鼎漲停板的情況。
市場普遍認為,這樣的情況源自年底企業結匯量巨大,但我看未必。因為,過去7年,人民幣在持續升值的過程中,同樣的年底,但沒有出現過如此集中結匯的情況。為什麼今年如此不同?
筆者認為,今年年底出現的所謂「企業結匯潮」,完全是「投機性結匯」所致。過去,人民幣升值是持續性的,企業為了避免匯兌損失,對貿易換匯隨到隨結,於是使得結匯相對均衡。
但今年不一樣,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度貶值,境外NDF市場價格與境內市場價格之間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掛,中國政府就此也一再申明「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均衡點」。
這樣的市況使得許多銀行、企業和個人加大持匯意願,當時甚至呈現中國資本淨流出的現象。除了真實的民間資本逃逸之外,實際更多的是境內企業減少結匯,甚至將境內外匯調往境外賬戶存放、理財。
但是,時局突變,美國總統競選擊破了人民幣持續貶值的走勢。尤其是共和黨候選總統羅姆尼誓言「上任第一天就將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誑語一出,人民幣突轉逆勢。
開始還好。因為市場輿論還是認為,人民幣已經達到均衡水平,目前的升值僅僅是短期現象,而且幅度有限。但事與願違,美國總統選舉中,歐巴馬和羅姆尼開始比著對人民幣匯率問題大放狠話,從此人民幣市況徹底扭轉,尤其進入11月份之後,升值浪潮一波強似一波。
開始還有人認為這是「熱錢」大量流入的結果,但央行和外匯局出面否定,認為「資本流入並不多」。而後市場傳出,這是中國企業「結匯潮」引致。
但不管是「熱錢潮」還是「結匯潮」,其本質都帶有明顯的匯率投機性質,都是人民幣升值預期所致。與過去不同的是,過去是分散式的隨到隨結,現在是爭先恐後的集中拋售。這就是人民幣如此狂顛的重要原因。
人民幣大幅升值當然需要另一個條件:人民幣供應不足。如果在某一價格上,人民幣供應充足,人民幣不可能如此升值;反之,如果央行收緊、不投放或不充分投放貨幣,那人民幣必然大幅升值。
所以,人民幣狂顛式升值,與央行調控不力密切相關。至少,它沒有設法抑制升值預期,反而通過收緊貨幣去迎合預期。這到底是「逆週期調控」還是「順週期調控」?
其實,目前中國金融市場已經發生嚴重扭曲。除了股市在貨幣偏緊中屢創新低之外,債權市場的畸形也已經顯得十分可怕。
比如,正常通道的銀行貸款增長乏力,甚至同比淨減少,但信託貸款的餘額暴漲,今年前11月份的新增餘額相當於去年全年的400%。
另外,信貸價格形成「雙軌制」——政府項目、國企貸款由銀行解決,而銀行數據顯示,在央行兩次降息的前提下,企業貸款利率總體下降;但大量民間企業、中小企業、房地產企業必須通過信託、委託方式取得貸款,利率不僅沒降反而上升。
這樣的現象反映在宏觀經濟政策上,也出現了嚴重的矛盾。比如,一方面出口大幅下降,迫使政府採取各種手段保持出口增長,另一方面卻允許人民幣強力升值,不僅進一步壓製出口,而且廢掉了政府所有能力。
再比如,金融市場化改革,為什麼改成了「雙軌制」?降息為了刺激經濟,結果相反,本該刺激的民間投資卻受到金融成本上升的抑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